两会聚焦 AI:代表委员解码人工智能发展新图景
2025 年 3 月 3 日,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团代表陆续报到,"人工智能" 再次成为热议焦点。从首都师范大学筹建人工智能学院的战略布局,到白塔寺药店推动 AI 赋能药剂师工作的创新探索,再到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所加强一线员工 AI 培训的务实举措,代表委员们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勾勒出一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发展蓝图。
一、"人工智能 +":从政策导向到产业实践的跃迁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 "人工智能 +" 行动,一年后这一战略正加速落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从 2024 年的近 6000 亿元跃升至 2025 年 8 月的 1.3 万亿元,相关企业超过 4500 家,形成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政策、资本与技术的协同发力。
国务院 8 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 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实现人工智能与 6 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 70%。这一顶层设计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 "加强人工智能立法研究" 的部署形成呼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政策红利驱动下,安徽、河南、广西等地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2025 年 Q3 人工智能领域新增股权投资规模达 876 亿元,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占比超 40%,资本的密集投入正推动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
二、技术突围:从通用大模型到垂直场景的创新实践
代表委员们的讨论始终围绕技术自主可控展开。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在远程协商会上提出的 "三场攻坚战",即核心技术战、应用场景战、安全保卫战,成为行业共识。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则强调 "全栈全链能力比拼" 的重要性,建议以自主可控技术抢抓战略机遇。
这种技术突围在医疗领域尤为显著。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出的 "AI 数智人药师" 服务程序,通过智能用药咨询、用药提醒、药品百科等功能,实现 24 小时精准用药指导,特别设置的 "长辈模式" 有效提升老年患者使用体验。这一实践与北京金象复星医药白塔寺药店推动的 AI 药剂师项目形成呼应,展现出 AI 在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工业领域,周鸿祎提出的 "1 万个场景开发 1 万个专业大模型" 设想正逐步落地。工商银行 "工银智涌" 大模型已赋能 200 余个金融场景,邮储银行 "邮智" 大模型实现票据交易效率提升 95%。这些垂直行业大模型的应用,使 AI 从 "原子弹" 式的高昂成本转变为 "茶叶蛋" 般的普惠工具。
三、人才培养:从学科交叉到产教融合的生态构建
面对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缺口,代表委员们将破题路径指向 "跨领域" 培养与校企融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强调,人才培养需打破学科、专业、学校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提出的 "人工智能 + X" 模式,正是通过链接人文社科、艺术、科学等学科,构建跨学科育人体系。
这种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生动实践。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与宁夏希望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共建 "项目研发中心",通过引入企业大模型算法平台与行业数据集,打造沉浸式 AI 开发环境。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则通过 "2.5+0.5+1" 培养模式,将 AI 通识课、金融科技等课程嵌入传统专业,提升学生数字化决策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提出的 "打通企业高校蓄才池" 策略,在政策层面得到回应。国务院《意见》明确鼓励校企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正在西部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四、风险防控:从技术伦理到网络安全的多维治理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代表委员们保持着清醒认知。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指出,AI 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也使网络攻击烈度、广度与犯罪门槛显著提升。奇安信孙健进一步分析,AI 面临大模型自身安全、攻击手段升级、基础设施风险等多重挑战,需通过 "零信任" 架构、纵深防御体系等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
这种风险防控意识体现在制度设计中。刘庆峰建议在医疗等敏感领域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建立 AI 生成内容溯源机制。国务院《意见》则要求完善伦理规范与安全标准体系,强化数据和算力要素共享整合。这些举措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人工智能立法研究的部署形成合力,构建起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的治理框架。
五、全球视野: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在国际竞争层面,代表委员们强调放大 "中国叙事" 声量的重要性。朱松纯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宣扬算力芯片与通用 AI 优势,塑造全球资本对其技术领先的认知,而中国需通过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在 AI 国际规则制定中争取话语权。
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推动算力、数据、人才国际合作,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加强 AI 能力建设。这种开放姿态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初现端倪 —— 尽管具体案例尚未完全披露,但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已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
从产业规模突破 1.3 万亿元的发展实绩,到 "AI 数智人药师" 的民生实践;从 "三场攻坚战" 的战略部署,到 "跨领域" 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2025 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讨论,勾勒出一幅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正如科技部原部长王志刚所言,人工智能的比拼是全栈全链能力的比拼,而中国正以政策创新、技术突围、人才培育与风险治理的多维发力,在这场全球科技革命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