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智家:AI 智能家居混战中的 “起早赶晚” 者,突围需靠 “软件觉醒”
白电巨头的智能焦虑:传统业务承压、对手环伺,从 “卖货商” 到 “生活共建者” 的转型之考
在这两年掀起的新一轮 AI 浪潮中,作为 “白电三巨头” 之一的海尔智家,一直比较低调,如今也已经火力全开,进一步抢占消费者的 AI 家电心智。2025 年上半年,海尔智家交出了一份看似稳健的财报:营业收入 1564.94 亿元,同比增长 10.2%。然而,在这份增长背后,是海尔在智能家居赛道上的焦虑与被动。
与美的集团全品类协同、格力电器深耕产业链垂直整合、海信家电黑电白电联动不同,海尔早在十余年前就率先提出 “智慧家庭” 战略,试图从 “家电制造商” 转型为 “场景服务商”。然而,尽管布局早、口号响,海尔智家在终端用户感知层面的 “智能化” 却始终未能形成压倒性体验优势。
一场围绕 “智慧家庭” 主导权的战争,已从产品竞争升级为平台、生态、数据与用户心智的全维度较量。海尔智家能否在这场混战中守住阵地,甚至突围而出?
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居:起早赶晚的尴尬
一方面,海尔智家在收入上仍然高度依赖传统家电业务。根据年报数据,仅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这三大类产品,就贡献了公司超过 70% 的营收。虽然这几块业务目前基本盘还算稳固,但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国内家电市场整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各家频繁打价格战,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相比之下,其他几家同行在业务布局上显得更加多元。美的集团在暖通空调、机器人、工业技术等领域都有布局,收入结构更均衡;格力电器虽然空调占比仍然很高,但近几年也在积极拓展储能、智能装备等新方向;海信家电则依托在黑电方面的技术积累,持续发力显示技术和智慧社区相关业务。
另一方面,在智能家居这个还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上,海尔智家却面临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的尴尬局面。尽管很早就开始布局、场景也很全,但由于生态开放度不够,用户交互体验相比科技公司仍有差距,导致平台活跃度和用户粘性不太理想。
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前五名分别是小米、美的、海尔、百度和华为。小米凭借米家生态链的开放策略和高性价比产品,占据近两成市场份额;华为则依托鸿蒙系统,在全场景智慧生活领域增长非常快。
海尔智家的智慧家庭方案虽然覆盖全屋,但主要以自家产品为核心,第三方设备接入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用户选择的灵活性。如今年轻用户更偏爱 “轻智能”“模块化” 的解决方案,海尔相对 “重” 的全套方案,反而可能成为一道门槛。
AI 赛道对手环伺:从国内同行到国际巨头、科技公司的围猎
在国内市场,智能家电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美的集团凭借 M-Smart 系统和覆盖多品类的产品矩阵,在智能家电出货量上紧紧跟随着海尔。数据显示,美的智能家电销量突破了 1 亿台,用户连接数超过 4000 万,它的强项在于高效的供应链和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格力电器在智能化转型方面起步稍慢,但近年来也在积极追赶,通过 “格力 +”APP 和智能空调系统尝试打通家庭能源管理的应用场景,并借助董明珠的个人 IP 不断强化品牌影响力。2024 年,格力还推出了 “零碳健康家” 概念,试图从健康和节能两个维度切入智能赛道。
海信家电则更多依托集团在显示技术方面的长期积累,推行 “智慧新生活” 战略,重点发力激光电视、智慧屏等产品,强化影音娱乐场景的体验。其优势在于显示技术和内容生态的结合,但在全屋智能的整体布局上,仍比海尔慢了一拍。
而在 AI 技术的应用层面,国际巨头展现出更强的整合能力。三星电子借助 SmartThings 平台,实现了手机、电视、家电等跨设备联动,构建起强大的全球生态。2023 年,三星智能家居设备在全球出货量名列前茅,尤其在欧美市场拥有深厚的用户基础。LG 电子则通过 ThinQ 平台主打高端市场,强调 AI 与语音交互功能,走差异化竞争路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和华为这两家科技公司。小米以 “手机 ×AIoT” 为核心战略,通过生态链企业覆盖了从智能插座到大家电的众多品类,凭借高性价比和生态粘性快速抢占市场。华为则依托 HarmonyOS 与 HiLink 协议,采取开放合作的策略,不强求自己生产硬件,而是赋能合作伙伴共建生态。截至 2023 年,华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已落地全国超 1000 家体验店。
对比来看,虽然海尔智家在场景完整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智能入口设备、自主操作系统、云服务等 AI 生态关键环节上掌控力仍显不足,这导致其在日益依赖 AI 驱动的生态竞争中稍显被动。
海尔智家需要 “软件觉醒”:从业务逻辑到组织架构的全面革新
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重要一员,整体实力依然很强,在全球布局、研发投入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处于行业前列。但如果海尔想在 “智能家居” 领域站稳脚跟,仅仅靠硬件升级和场景包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业务逻辑,否则很难应对像华为、小米这类系统级对手的挑战。
首先,海尔得跳出 “硬件思维”,真正打造出用户能直观感受的智能场景体验。不能只把设备连上网就完事,而要实现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的智能流转。举个例子,冰箱不该只是个能联网的冷藏箱,更应该成为家庭饮食管理的核心终端;空调也不应只是能手机遥控的制冷机,而应该扮演空气健康管理平台的角色。这意味着海尔要从 “卖产品” 转向 “运营场景”,从 “一次性销售” 转向 “持续服务”。
其次,海尔需要加强技术底层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操作系统。虽然海尔有自己的 UHomeOS 系统,但在跨设备协同、自然交互和 AI 学习能力方面,跟华为的鸿蒙、小米的 Vela 相比还有差距。得加大在语音交互、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投入,让设备更 “懂人”,而不是总等着人下指令。
第三,组织架构也得跟上,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的生态协同。智慧家庭不是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用户生活动线形成的无缝体验。海尔可以考虑用 “场景单元” 替代传统的 “产品事业部”,建立以用户场景为核心的组织机制和考核方式。
另外,海尔在品牌年轻化方面也需加把劲。尽管有卡萨帝这样的高端品牌,但在年轻消费者心中,海尔的科技感和时尚感还不如小米、华为。得通过内容营销、跨界合作、社群运营等方式,重塑品牌形象,让 “智慧家庭” 不仅是高端选择,更要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潮流生活方式。
结语:不止是海尔的突围战,更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之问
从商业角度看,海尔智家依然是中国制造业的标杆企业,其全球化布局、产品品质、服务体系仍值得行业尊重。但若仅满足于 “家电销量冠军” 的光环,而未能真正理解 “智能时代” 的用户需求,则很可能在未来的生态竞争中沦为 “硬件供应商”。
家的本质是生活,而智能的本质是让人更自在。小米用性价比和生态链打开年轻人的第一扇门,华为用技术和系统搭建开放平台,美的用全产业链和稳健运营守住中场。而海尔,是时候重新回答:在智能家居的下半场,我们究竟要为用户创造什么样的生活价值?
这场关于海尔的讨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之问 —— 是继续做家电的卖货商,还是成为生活的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