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联合国提出 “人工智能 +” 国际合作倡议:以普惠共享赋能全球发展 携手构建包容智能未来
近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政府正式提出 “人工智能 +” 国际合作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发出开放协作、共促 AI 普惠的明确信号。这一倡议旨在将人工智能从尖端技术转化为赋能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确保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受益,为全球 AI 治理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倡议背景:全球 AI 发展 “鸿沟” 凸显 治理需求迫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扩散呈现显著不平衡性,“技术红利如何惠及所有人” 成为全球共识性命题:
一方面,OpenAI 今年 9 月文章显示,ChatGPT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增长迅速,反映出新兴市场对 AI 技术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Anthropic 同期文章指出,AI 使用集中于富裕地区,可能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技术 “鸿沟” 风险引发广泛担忧。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期强调,人工智能虽能加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平,但 “各国必须有平等机会参与塑造未来”。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 “人工智能 +” 国际合作倡议,直面全球 AI 发展的核心矛盾 —— 如何让技术突破超越地域、贫富限制,成为普惠全人类的公共产品。
倡议核心:聚焦五大领域 推动 AI “向善为民”
“人工智能 +” 国际合作倡议的核心,是呼吁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在民生福祉、科技进步、产业应用、文化繁荣、人才培养五大重点领域推进 “人工智能 +” 行动,通过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实现技术赋能的 “普惠化”:
民生福祉领域:倡导发展 AI + 远程医疗,让偏远地区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推动 AI + 教育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全球教育鸿沟;
产业应用领域:支持发展中国家利用 AI 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人才培养领域:通过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开展人才交流,为各国培育具备数字素养与全球视野的本土化人才,从根本上解决 “技术落地缺人” 问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指出,这一倡议本质上是中国在 AI 时代为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凝聚了‘人工智能必须向善为民’的核心共识 —— 技术不应仅追求经济效益,更应直面全球共同的社会与民生挑战”。
中国底气:技术创新与治理实践奠定倡议基础
“人工智能 +” 国际合作倡议的提出,源于中国在 AI 领域技术创新与治理实践的双重积累,为倡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技术层面:从 DeepSeek 等开源模型推动技术平权,到上千个大模型 “百花齐放”,中国已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模型开发、应用落地的完整 AI 产业链,开源生态更助力全球开发者低成本获取技术工具;
应用层面:AI 在制造业、农业、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落地,如 AI 农业监测提升粮食产量、AI 辅助诊断惠及基层医疗,积累了 “技术赋能民生” 的丰富实践经验;
政策层面:今年 8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 AI 与实体经济、民生服务的融合路径,为全球提供可借鉴的政策框架。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表示,中国的实践证明,AI 技术既能驱动产业升级,也能精准解决民生痛点,“这种‘技术 - 应用 - 治理’的闭环经验,正是中国倡议能落地、能见效的关键”。
全球意义:避免 “技术掉队” 共绘包容智能未来
倡议特别强调将全球南方国家纳入 AI 发展轨道,核心目标是避免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 “再次掉队”:
从短期看,通过 AI + 远程医疗、教育共享等合作,可快速弥补发展中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
从长期看,本土化人才培养与技术共享,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自主 AI 产业生态,摆脱 “技术依赖”,真正实现 “从受益到参与” 的转变。
正如梁正所言,中国通过大模型开源、丰富应用场景及治理模式探索,已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 “从理念到实践的 AI 发展解决方案”。这标志着在全球人工智能叙事中,中国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积极参与者,更是负责任的建设者与共享者 —— 以 “人工智能 +” 国际合作倡议为纽带,正携手世界迈向更加普惠、包容的智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