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大赛竞技正酣,515个项目角逐新质生产力“排头兵”
31个AI项目巅峰对决,全天路演展现浙江国企从算力调度到医保理赔的智能化突破,创新大赛正成为成果转化“桥头堡”。
2025年10月14日,以“创新至上 领航奋进”为主题的第二届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大赛迎来首场行业决赛。经过层层选拔,从全省国资国企系统中脱颖而出的31个人工智能项目展开对决,进行全天路演展示。
本届大赛自启动以来,共吸引省市国企、驻浙央企的515个创新项目报名参赛。经过严格筛选,155个项目成功晋级行业决赛。这些项目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传统产业“三化”转型和管理创新等七大赛道展开角逐。
01 赛事升级:七大赛道全面覆盖新质生产力领域
与第一届大赛相比,本届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大赛在赛道设置上更为系统和完善。大赛设置七大参赛方向,包括传统产业“三化”转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命健康、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及管理创新。
这样的赛道设计与浙江省正在推进的“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紧密契合。浙江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敏表示,浙江省经信系统正深入实施这一工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参赛项目分为技术创新类和管理创新类两大类型。每个参赛项目的团队成员要求2-5人,项目负责人须为浙江省国有全资或控股企业在职员工。这一规定确保了参赛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大赛评委会由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共同组成,聚焦核心技术、场景落地、商业模式等关键维度进行评审。严格的评审机制确保评选出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和市场前景。
02 硬核案例:从算力调度到医保理赔的AI实践
在人工智能行业决赛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展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杭钢云高性能智能算力服务项目聚焦传统算力计费粗放、弹性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及投入门槛高四大痛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算力弹性调度,更好地实现了算力普惠,为中小企业提供可负担的高性能计算服务。
省国贸集团所属东方嘉富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医保商保“双平台一通道”主动超快赔创新案例,结合大模型和医保数据,构建“人工智能+保险”快速理赔模型。这一创新实现了浙江省参保群众医保商保无感理赔,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产学研用合作紧密,既解决了行业痛点,又具有扎实的落地价值。正如评审专家、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黄静所言,这些项目“令人眼前一亮”,体现了浙江国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的成果。
03 转化成效: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头堡
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大赛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董正泉表示:“我们将大赛打造为挖掘与培育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目标是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 ‘桥头堡’ 。”
这一目标已经初见成效。2023年第一届大赛中,46个获奖项目赛后获得各类资金支持超5亿元,12个项目斩获省级以上科技奖项。一批代表项目成功突破“卡脖子”技术并实现初步产业化,展现了大赛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质性推动。
大赛积极链接市场、资本等资源,力促优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样品”蝶变为“产品”。这种全程式的创新培育体系,为浙江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浙江国资国企接下来将聚焦原创技术策源、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生态优化、人才硬核支撑、要素保障开展一系列工作。这些举措将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打造国企新质生产力,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04 支撑体系: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创新
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大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浙江省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创新激励体系,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浙江省出台加强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保障“一号文件”,系统集成考核、分配、中长期激励和人才支持30条举措,对科技创新给予一揽子激励保障。这些政策解决了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战略亏损期”的投入难题。
在资金投入方面,今年1-6月,浙江省属企业完成研发投入46.1亿元,同比增长22.3%;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62.8亿元,同比增长12.4%。这些数据表明,浙江国资正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伐,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浙江省国资委与中电海康、西湖大学、阿里巴巴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省属企业与在浙央企、高校院所、大型民企等重要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协同发展。这种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为浙江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创新大赛是浙江国资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随着人工智能行业决赛的举行,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健康与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决赛将陆续展开,更多创新成果有望从赛场走向市场,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