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入高速发展期,企业超5000家构建完整生态链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21
摘要:智能工厂超4万家、产业基金600亿元、智算规模全球前列——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以扎实基础迎接智能社会新时代。2025年9月,重庆举行的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突破5000家,建成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这些数据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入高速发展期,企业超5000家构建完整生态链

 

智能工厂超4万家、产业基金600亿元、智算规模全球前列——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以扎实基础迎接智能社会新时代。

2025年9月,重庆举行的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突破5000家,建成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这些数据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自主开源大模型正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智算规模达788EFLOPS,位居全球前列。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产业生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场景的完整链条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截至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其中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400家。这些企业覆盖了从基础硬件、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环节。

在产业布局上,广东省以超过63.6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5%。江苏、北京、山东和浙江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位,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以上海为例,浦东张江、徐汇西岸、临港新片区、闵行马桥等地形成了四大产业格局,规模以上AI企业数量达350家,五年内几乎翻了一番;产值达到3800多亿元,几乎是五年前的三倍。

支撑这一生态的是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我国已成立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编制人工智能科技伦理服务管理办法,成立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累计研制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标准240余项。

02 智能制造:4万家智能工厂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战场。目前,我国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63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形成了梯度发展的智能化转型格局。

以重庆为例,当地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成178个市级先进级智能工厂、980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在“AI+制造”领域,重庆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立了10多家整车企业、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全覆盖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尤为突出。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介绍,应用于赛力斯超级工厂生产线的“光+AI”视觉质检系统,是国内首个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全链条的AI视觉产品,可在30秒内完成一台整车上万个零部件检测,已累计服务超过30万台汽车的生产制造。

工业质检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同样令人瞩目。在“AI+工业质检”中,X光机后的AI系统对轮胎内缺陷识别的准确率超过97%,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03 创新版图:11个先导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已建成11个先导区,这些区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的重要载体。

各先导区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围绕打造“五个高地”展开建设: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政策探索策源高地、技术创新引领高地、场景应用示范高地和产业开放合作高地。计划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天津滨海新区先导区遵循“11251”战略,聚焦智慧港口、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五大典型人工智能综合创新应用示范场景。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实现全球首次无人驾驶电动集卡编组整船作业,综合效能提升40%以上。

先导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技术应用,还促进了政策创新。科技部2019年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指出,试验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储备。

04 技术突破:从芯片算法到开源生态的全面进步

中国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自主开源大模型正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

在芯片领域,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完成了“问天”类脑超级计算机的原型机搭建,研发了“问天1”类脑芯片。软江图灵以神经形态硬件仿真为核心,成功开发类脑芯片APU,模拟神经电路结构和脉冲神经网络。

算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麒麟南京智算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为江苏省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电信、移动等运营商以及腾讯等重点企业正在南京积极布局建设智算中心。

开源生态建设同样成果丰硕。百度、腾讯、阿里、华为等国内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推出文心一言、通义千问、360智脑、盘古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截至2023年年末,文心一言的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

05 应用场景:从产业赋能到社会服务的全方位渗透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正不断扩展。2025年3月,AI应用App总新增下载量超1.6亿,平均每日活跃用户约2亿人。其中,6款产品新增下载超千万,日活跃用户均超千万。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潜力。圆心科技已研发出患者管理大模型,能够标准化、规模化地辅助进行精准的患者管理和数据处理分析,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低空经济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新赛道。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设置了低空经济专区,展示形态不一的飞行器。德国eVTOL制造商Volocopter带来了电动空中出租车VoloCity,这是全球首款EASA认证的电动空中出租车,通过载人或无人飞行连接关键交通枢纽。

智能家居领域同样进展迅速。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智能居家展区吸引众多观众体验。永川科技片场展台的“扩展现实(XR)”拍摄系统以三折叠LED屏幕为舞台,为观众带来置身影片拍摄现场的独特体验。

06 未来展望:构建全球协作的智能产业生态

展望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会嘉宾表示,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可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明确目标:到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这一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投资持续活跃。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透露,AI领域5年内吸引了7500亿元投资,增速位居各行业之首,2025年上半年投资项目同比上升46.3%,金额上升了接近60%。

国际合作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新加坡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新中两国在“AI+医疗”“AI+金融”“AI+物流”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携手各国共同打造创新合作高地。

随着50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协同创新,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一极。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从产业赋能到社会治理,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中国的发展轨迹。

未来,随着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持续发挥,以及先导区、测试示范区的经验推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