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加速渗透多元场景:从餐饮烹饪到农业采收,再到康养服务

炒菜机器人3-5分钟完成一道菜,采摘机器人精准采收高处果实,康养机器人助力行走困难者重塑步态——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场景。
近期,机器人领域迎来重要活动密集期。国际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大会在杭州举行,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相继举办,各类机器人以独特技能吸引着大众目光。
在餐厅、田间和养老院,机器人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在细分场景中应用普及。从烹饪美食到农业采收,再到康养服务,机器人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01 餐饮革命:机器人大厨与乐队引领智能消费新体验
在北京橡鹿科技的厨房里,一台机器人正行云流水般完成颠勺、控火、调味等炒菜步骤。拔丝地瓜、糖醋排骨等复杂菜肴仅需3-5分钟即可完成,效率远超传统人工烹饪。
该公司机器人总裁办总监李朝阳介绍,其研发的“机器人+菜谱程序+后厨智能管理系统”形成闭环模式,实现餐饮经营者、消费者和厨师三方共赢。目前,该技术已覆盖八大菜系,在多个餐饮品牌门店投入实际使用。
创新不止于后厨。在北京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机器人焰究所”,由机器人键盘手、吉他手、鼓手和贝斯手组成的乐队能演奏流行乐曲;配备机械臂的“酒保”可精准调酒,并由送餐机器人完成配送,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该餐厅负责人孙玲表示:“‘机器人焰究所’展现了机器人在餐饮场景的巨大应用潜力。”这种全方位智能化体验,不仅提高效率,更创造了独特的消费吸引力。
02 智慧农业:采摘与授粉机器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在陕西渭南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面对高处达三四米的果实,采摘机器人展现出卓越性能。它能伸出长机械臂,绕过繁茂树枝,精准采摘隐藏在叶片后的苹果,解决高处果实采收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教授团队开发的这款机器人具备“眼睛看得准,手脚协同够得着”的特点。团队通过优化技术,在多变光照条件下建立精准视觉模型,使机器人能适应复杂的田间环境。
授粉环节也有机器人介入。赵春江院士团队研发的“温室小蜜蜂”多臂授粉机器人,模仿熊蜂授粉原理,通过超声波和气流振荡实现不接触授粉。这款机器人授粉成功率高达98%,成本仅为熊蜂授粉的30%。
目前,该机器人已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山东、北京等多地的大型玻璃温室中应用,有效解决传统授粉方式受环境制约大、成本高的痛点。
03 康养服务:机器人助力解决老龄化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康养服务需求显著增长。传统康养服务依赖人工操作,存在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等局限,机器人的引入正改变这一局面。
大艾机器人推出的外骨骼设备,能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稳健行走。该设备不仅提供支撑,更能像数字康复师一样帮助患者重塑正确步态,对抗异常肌张力,唤醒肌肉记忆。
按摩理疗机器人则通过一键操作,模拟专业按摩手法,规律地进行机械按压。集成智能定位和高精度适配功能,可根据人体曲线自动调整位置与力度,满足从运动恢复到慢性疼痛管理的多元需求。
四川千里倍益康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机器人显著提升了按摩的精准度与自动化水平,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康养需求,为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提供了技术路径。
04 技术突破:多技术融合推动机器人实用化
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项技术的融合创新。计算机视觉进步使机器人能“看懂”环境,在复杂条件下精准识别目标;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让机器人能“感知”世界,实现更精准的操作。
机械臂控制算法的突破,使机器人能够完成炒菜、采摘等需要高精度协调的任务;人机交互技术的完善,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操作专业设备。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使机器人从简单的重复劳动,向需要一定判断和适应的复杂任务拓展。从标准化厨房到非结构化农田,机器人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环境适应性。
05 应用前景: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机器人应用正从工业制造向服务业、农业等更广阔领域扩展。餐饮、农业、康养只是机器人应用的冰山一角,未来还有更多场景等待开拓。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成本持续下降,机器人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价值。教育、医疗、物流、家政等服务领域,都有望看到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
专家指出,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将不仅提高生产效率,更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要特征,推动社会向更智能化方向发展。
机器人技术正在经历从实验室到实用场景的关键转变。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机器人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提高生产效率到创造全新服务体验,机器人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其应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