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人形机器人价格首破万元大关,技术普惠重构人机协作新边界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03
摘要:松延动力推出万元内人形机器人Bumi,宇树R1Air定价降至2.99万元,价格“脚脖子斩”背后是行业从技术驱动向用户价值驱动的战略转向。2025年10月,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定价里程碑。松延动力发布行业内首款万元内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击穿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形机器人价格首破万元大关,技术普惠重构人机协作新边界

 

松延动力推出万元内人形机器人Bumi,宇树R1 Air定价降至2.99万元,价格“脚脖子斩”背后是行业从技术驱动向用户价值驱动的战略转向。

2025年10月,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定价里程碑。松延动力发布行业内首款万元内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击穿消费级人形机器人价格底线;加速进化推出限时2.99万元起的Booster K1;宇树R1 Air也实现“脚脖子斩”,定价仅2.99万元。

市场反应迅速而热烈:松延动力新品一小时订单破百台,两天内首批500台售罄;加速进化Booster K1首批全款20分钟售罄。这些动作并非单纯的产品迭代,而是行业从技术驱动向用户价值驱动的战略转向,标志着具身智能从科研展演的“小众展品”迈向民生实用“大众消费品”的关键跃迁。

01 价格破冰:从“小众展品”到“大众消费品”的临界点

2025年10月,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定价里程碑。松延动力发布行业内首款万元内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击穿消费级人形机器人价格底线;加速进化推出限时2.99万元起的Booster K1;宇树R1 Air也实现“脚脖子斩”,定价仅2.99万元。

市场反应迅速而热烈。松延动力新品一小时订单破百台,两天内首批500台售罄;加速进化Booster K1首批全款20分钟售罄。这一现象印证了“新价格段触达新消费群体”的产业逻辑,此前定价数万至十余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始终难以突破消费端接受阈值,而此次价格大幅下探,直接激活了此前持观望态度的潜在消费群体。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在线上媒体沟通会上直言“人形机器人本身不该那么贵”,并透露未来产品仍有降价空间。这一表态反映了行业对成本控制的重新思考,也预示着价格下行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趋势。

不同于成熟行业“价差换销量”的竞争逻辑,人形机器人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此时的价格下调,本质是通过消费端放量反推上游供应链降本,最终实现全产业链降本增效,这种健康的传导机制才是支撑赛道长期发展的核心。

02 使用门槛降低:从专业开发到“人人可编程”的技术平权

除了价格门槛的降低,行业也在积极攻克使用门槛这一难题。近期密集的产品动作,正将“机器人开发”从专业开发者的专属领域,扩展到缺乏编程或控制知识的普通用户。

松延动力推出“开放的运动控制接口与图形化编程平台”,加速进化通过“启航计划”全面开放技术、资源与资金支持,智元则提出“人人都是机器人训练大师”的理念,将机器人动作开发推向UGC(用户生成内容)时代。

以往人形机器人的动作开发依赖复杂的流程,可能包括专业动捕设备、算法建模、强化学习训练与工程调参等。而现在用户只需一部手机拍摄动作视频上传平台,即可让机器人通过AI视觉动作提取、智能重定向算法与高效云端模仿学习框架学会并精准演绎示教的动作。

这种趋势与短视频时代十分相似。拍摄设备与技术不再是专业摄像记者与媒体机构的“专武”。机器人行业也会如此,可预想的未来,各种小巧思、小技能,尤其是边缘的场景需求可以让用户自行开发满足,倒推行业场景成熟、市场空间拓展。

技术普惠的实践首先聚焦于STEAM教育场景。以“小尺寸”产品的切入,一方面通过缩小尺寸提升儿童使用安全性、降低家庭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指向了开放图形编程平台,方便小朋友开展编程训练与开发,精准契合当前K12教育对科技教具的需求。

03 产业影响的双刃剑:激活潜力与暗藏风险

当人形机器人行业通过“降价”打破接入壁垒、以“低门槛开发”降低使用难度时,其对产业的影响并非单向利好,在激活潜力的同时,也暗藏需要警惕的风险。

价格下降与开发简化,本质是解决了此前行业“叫好不叫座”的核心矛盾,为产业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市场”按下了加速键。这波集体动作激活需求侧,推动市场从“冷启动”到“热循环”。

降低开发门槛让创新从“专业少数”走向“大众参与”。“全民开发”模式能快速丰富机器人的应用生态,不再是厂商单一提供功能,而是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创造场景,这也是行业从“硬件驱动”转向“应用驱动”的关键。

价格降低还会倒逼产业升级,淘汰低效产能,聚焦核心技术。当硬件利润被压缩,厂商会更注重核心技术的差异化竞争(如更精准的运动控制、更智能的AI交互),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在核心技术领域深耕,符合产业长久发展的需求。

然而,风险同样存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一部分产品是ToB(工业、服务业),而今天降价、降低开发门槛的只是单纯的ToC的一部分产品。这种降价放量可能会让市场误解人形机器人真的只需要万元内,而工业领域的机器人现在普遍仍在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

若缺乏行业约束与企业自律,也可能让产业陷入“低端内卷”“质量失控”的困境。深耕工业、服务业的机器人厂商可能因“低价教育市场有短期收益”,不愿投入资源研发高价值场景所需的核心技术,长期陷入“低价值”产品内卷,甚至牺牲产品应有的工业级标准等,难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市场规模。

04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新生态的形成

随着价格门槛的降低和使用便利性的提升,人形机器人有望从实验室和专业场所逐步走向普通家庭和日常场景。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更代表着人机交互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技术发展路径正在变得清晰。短期来看,教育、娱乐等对容错率要求较高的场景可能率先普及;中期来看,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家庭服务、日常辅助等场景将逐步拓展;长期而言,工业应用、专业服务等高要求领域也将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行业标准的建立将成为关键因素。随着参与主体增多和应用场景丰富,统一的技术标准、安全规范和伦理准则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技术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构建用户信任的基础。

人形机器人门槛的下降,本质是“工具与人”关系的重构。它不再是实验室里需要顶礼膜拜的技术图腾,而是变成了可对话、可共创的伙伴。这种重构将逐步模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边界,形成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正如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随着产业链成本控制、技术普惠化能力的持续成熟,机器人将彻底突破价格与操作的双重桎梏,不仅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将重构人机协同的日常生活场景与产业应用生态。

机器人门槛的全面下降,正推动行业从“技术炫技”走向“用户价值”的务实阶段。当价格不再是阻碍普通人接触先进技术的屏障,当编程不再是专业工程师的特权,人机协作的想象空间才真正被打开。

技术的善意,从来不是降低标准去迎合最低需求,而是用更低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定义技术价值的过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