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突破5亿,国产大模型成90%用户首选

短短半年间2.66亿人加入使用行列,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从“试用”走向“常用”,深入千行百业与日常生活。
2025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6月,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普及率达36.5%,仅上半年就增长2.66亿人。这一数据表明,生成式AI正加速从实验室技术转变为支撑亿级用户日常应用的成熟服务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超过90%的用户会优先选择国产大模型。从智能搜索到内容创作,从办公助工业制造,生成式AI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工作搭子”和“生活搭子”,正在拆除技术应用的高墙。
01 应用普及,从“试用”到“常用”的转变
生成式AI正在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用户最常使用生成式AI进行问题回答,比例高达80.9%;用于生成或处理文本的用户占36%;用于生成图片、视频的用户占33%。
在江苏南京银城小学,学生们通过语音唤醒教室大屏上的数字人“银小伴”进行互动学习。该校副校长徐惟乐介绍,为突破儿童语言模糊性挑战,系统采用高容错语音识别模型,能将“蝴铁”自动纠正为“蝴蝶”。
商用领域的价值已经显现。人工智能排程模型促进工序生产排程与材料匹配的一体化优化;AI沉浸互动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与历史人物对话。
截至2025年8月,中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应用场景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到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不断扩展。
02 产业基础,完备生态支撑快速发展
中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等各个环节,为AI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算力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智能算力规模达788百亿亿次/秒,存力规模超过1680艾字节,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位居前列。
专利数量同样亮眼。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AI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数据资源方面,中国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在国内主流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中,中文数据占比已普遍超过60%。这为服务本土AI用户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技术突破,从“可用”到“好用”的进阶
轻量模型成为当前重要趋势之一。相关企业在不断提升主力模型性能的同时,也积极推出轻量模型,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低成本、易部署需求。
生成式AI处理多模态数据的能力明显增强。国产模型不仅在语义响应、动态质量、画面美学方面的生成效果有所改善,还能理解用户提供的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参考信息。
在技术要求提升的驱动下,生成式AI的逻辑推理能力显著提升,模型参数规模不断扩大,架构设计持续优化。用户对生成式AI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更加看重其对复杂任务的处理效果。
5.15亿用户不仅是数字,更是澎湃的发展活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认为,这折射出两个关键趋势:智能化将实现关键跨越,普惠化将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04 未来前景,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政策支持不断加强。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要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日益完善的政策体系,有利于发挥中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将有效破解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未来,生成式AI发展有望在五个方面形成新成果:模型集成将打造AI新形态;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智能体拓展AI能力新边界;完善治理让AI迈上新台阶。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具身智能成为发展热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具身智能作为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随着5.15亿用户基数的形成,中国生成式AI已进入深度实用阶段。从一线城市到县域乡村,人们都能通过简单交互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效率。
智能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人工智能的考场不只在实验室,也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用户指尖。随着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生成式AI将成为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