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明到智能交通:慧昌科技的跨界创新之路
2008 年,IBM 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关于 “未来 5 年交通工具与公路接入高潮” 的预测,正被一家跨界企业的实践印证。这一年,上海慧昌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下称 “慧昌科技”)在成立仅一年后,已凭借自主研发的微波雷达系列产品,在智能交通领域崭露头角。而这家企业的起点,却与交通毫无关联 —— 其创始人汤维昌,此前深耕照明行业十余年。
跨界抉择:从 “照亮道路” 到 “疏通道路”
1996 年,汤维昌创立上海诺普照明有限公司,凭借外滩观光隧道、杭州西湖等国家级照明工程,将销售额从零做到 2000 万元。但在企业稳步发展的背后,他始终在寻找新的增长极。
2006 年前后,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攀升,交通拥堵、管理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智能交通(ITS)的投入增速超 20%,行业前景渐明。“交通畅通的关键,在于实时信息采集与智能疏导。” 汤维昌意识到,这既是市场机遇,更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切入点。
彼时,智能交通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而汤维昌的诺普企业已积累了跨领域整合资源的能力。2007 年,他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上海慧昌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从 “照亮道路” 跨界到 “疏通道路”,瞄准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管理这一核心赛道。
产学研协同:打造技术护城河
智能交通的核心是 “用技术破解交通痛点”,而技术突破离不开专业团队支撑。慧昌科技成立之初,便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同济大学,共建 “交通信息系统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构建起独特的技术护城河。
实验室聚集了一批行业顶尖专家:技术总监孙晓玮深耕微波毫米波技术数十年,曾承担国家 973、863 项目,其团队研制的 K 波段雷达前端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实验室主任杨晓光是我国智能交通领域早期研究者,深耕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储浩、李凌云等专家则在车路协同、雷达芯片设计等领域各有建树。
这支 “产学研” 团队的爆发力迅速显现。成立仅一年,慧昌科技便推出 MPR-1、MPR-2 系列微波雷达,可精准采集车流量、车型分类等数据;研发的 MPISCS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能实现路口动态配时;MPCAR 防撞雷达、MPHCAS 高速公路防撞系统,则为交通安全筑起 “智能防线”。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 —— 从天线设计到专用芯片、信号处理算法,均为自主研发,已获 9 项发明专利,并斩获 2007 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实践落地:用技术破解交通痛点
2007 年 8 月,北京四环健翔桥奥运场馆附近,慧昌科技的技术团队顶着 39℃高温,在屋顶与电杆间忙碌。一周内,他们完成两套交通信息采集雷达的安装调试,通过无线传输将各车道车流量、车型数据实时传回信息中心,为奥运期间的交通管控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这是慧昌科技的首次 “实战”,却不是终点。此后一年间,其产品相继应用于上海外环线、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广州高速公路及厦门莲坂交叉口等重要场景:在上海外环线,微波雷达实现多车道车流量实时监测,为拥堵预警提供数据基础;在厦门莲坂路口,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通过车流量动态调整配时,路口通行效率提升 20%。
这些项目的落地,印证了技术的实用性。正如慧昌科技总经理徐代艮所言:“我们的优势不仅在实验室,更在能解决真实交通场景的问题。”
行业浪潮中的前瞻布局
2008 年,中国智能交通仍处 “基础建设期”。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咨询委员会主任王笑京曾指出,“十一五” 期间,行业将以 “实际应用和服务出行者” 为核心。慧昌科技的布局,正契合这一方向。
彼时,公司已启动 MPR-3 正向安装微波雷达的研发,计划拓展至闯红灯抓拍、超速监测等场景;针对高速公路和城市路口的差异化需求,其产品矩阵持续丰富。汤维昌的判断清晰而坚定:“智能交通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扎根中国交通的多样化场景。”
从照明到智能交通,慧昌科技的跨界并非偶然。在智能交通行业萌芽阶段,这家企业以 “产学研协同” 为刃,以 “解决实际问题” 为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而其探索,也成为中国智能交通从概念走向实践的早期缩影 —— 当技术真正扎根场景,便能在行业浪潮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