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交通

鸿蒙 “织网” 智慧交通:从技术底座到生态繁荣的中国方案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09-18
摘要:当深圳地铁的乘客带着鸿蒙终端靠近闸机,无需扫码或触碰,系统已自动完成身份核验——这看似寻常的无感通行背后,藏着开源鸿蒙破解交通“碎片化”难题的技术密码。8月30日,2025鸿蒙生态大会期间,“开源鸿蒙智慧交通论坛”在深圳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8大交通发行版、45类智能设备、10余个应用省份、6大交通领域落地……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国产操作系统,鸿蒙 “织网” 智慧交通:从技术底座到生态繁荣的中国方案

 

当深圳地铁的乘客带着鸿蒙终端靠近闸机,无需扫码或触碰,系统已自动完成身份核验 —— 这看似寻常的无感通行背后,藏着开源鸿蒙破解交通 “碎片化” 难题的技术密码。8 月 30 日,2025 鸿蒙生态大会期间,“开源鸿蒙智慧交通论坛” 在深圳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8 大交通发行版、45 类智能设备、10 余个应用省份、6 大交通领域落地…… 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国产操作系统重构智慧交通的清晰路径。这场以 “大交通 新生态 共发展” 为主题的论坛,不仅展现了开源鸿蒙的落地成果,更标志着交通行业全面迈入 “操作系统级创新” 的新阶段。

破局:从 “信息孤岛” 到 “万物互联” 的技术革命

我国交通网络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但 “重建设、轻协同” 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严重的 “烟囱式” 困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李振华副主任在论坛上直言:“我国公路机电系统网络规模全球最大,但设备种类繁杂、协同困难、建养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痛点在地铁、公交等领域同样存在 —— 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不同线路的地铁系统,可能采用十几种操作系统,接口费用高达千万元。

开源鸿蒙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钥匙。由公路院牵头研发的 “公路机电鸿蒙操作系统”,凭借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了不同厂商设备的无缝对接,在全国 11 个省份的应用示范中,不仅降低了 30% 的运维成本,更将故障响应速度提升 40%,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斩获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 交通运输科学特等奖”。这种 “统一底座” 的技术优势,正在各交通场景快速复制。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佳都科技研发的 “交通佳鸿” 构建了全新的智慧车站范式。通过 OpenHarmony 与 openEuler 双技术底座,该系统实现了电扶梯、摄像头、闸机等设备的自由组网 —— 当摄像头识别到乘客跌倒,可直接联动关停电扶梯;新线建设时无需为兼容旧系统使用老旧芯片,通过协议适配即可实现跨代兼容。佳都科技首席 AI 科学家王凯透露,交通佳鸿已让深圳等城市地铁的运维效率提升 25%,乘客通行速度提高 30%。

公交系统则迎来了 “车云一体” 的智能化升级。智达信科打造的开源鸿蒙公交座舱,将站台、场站、车辆、终端纳入统一网络:市民通过终端实时获取车辆动态,驾驶员收到路况预警,企业实现车队精准调度,管理者掌握全网运行数据。这种 “四维协同” 模式,让公交服务从 “被动响应” 转向 “主动感知”。正如广东省智能交通协会会长谢振东所言:“鸿蒙生态为交通行业提供了操作系统级创新的历史机遇。”

协同:政企产学研共筑生态护城河

“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单一企业的独舞。”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秘书长杨颖在论坛致辞中强调。这场智慧交通的变革,背后是政企产学研用多方力量的深度协同。论坛现场发布的《交通行业全面拥抱开源鸿蒙的倡议》,正是这一协作网络的集中体现,倡议提出 “共筑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交通智联数字化底座”,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广东省的实践成为生态共建的典范。依托 “技术共铸、标准共建、场景共拓” 三大维度,广东正打造智慧交通鸿蒙生态的 “试验田”。在这里,华为、佳都科技等头部企业贡献核心技术,开源社区汇聚开发者智慧,协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最终形成 “需求牵引 - 技术攻关 - 场景验证” 的闭环体系。佳都科技不仅发布交通佳鸿解决方案,更作为首个单位向 “开源鸿蒙 AI Model SIG” 贡献源代码,展现了企业在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这种协同效应正在加速技术落地。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钟南提出的 “政策引领、产业引领、技术引领、安全引领” 发展路径,在多地转化为实践:交通运输部公路院的机电系统成为跨省份协同的标杆;北京交通大学金一教授团队探索的 “开源鸿蒙 + 人工智能 + 铁路” 模式,为铁路智能化提供了新解法;智达信科的公交座舱实践则让 “车路协同” 从概念变为现实。正如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负责人所言,开源鸿蒙正在构建 “既开放又有序” 的创新生态。

安全与自主可控是协同发展的底线。面对交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开源鸿蒙的分布式架构先天具备 “边缘计算 + 云端协同” 的安全优势。在深圳地铁的应用中,敏感数据在终端侧完成处理,云端仅接收加密结果,既保障了数据安全,又提升了响应速度。这种 “安全 - 效率” 双优的特性,让开源鸿蒙成为交通信创的理想选择。

未来:操作系统定义交通新规则

当开源鸿蒙的 “触角” 延伸至公路、铁路、地铁、公交、港口、水运六大领域,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正在展开 —— 操作系统将重新定义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则。目前,交通佳鸿、路鸿等 5 路 “交鸿” 产品已形成矩阵,它们不仅是技术解决方案,更是构建交通数字化标准的 “基础设施”。

AI 大模型与开源鸿蒙的融合将打开更多可能性。王凯透露,交通佳鸿已实现 AI 大模型能力下沉到操作系统层面,设备开机即具备推理能力。这种 “原生智能” 让交通系统从 “被动响应” 进化为 “主动预判”:在公路隧道,系统可根据车流密度提前调整照明;在公交场站,AI 能结合天气预测优化发车频次;在铁路沿线,智能监测设备可预判轨道病害。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 “超级物联平台” 的构建。不同于传统交通系统的 “各自为战”,开源鸿蒙通过统一 API 编程接口,将信号灯、摄像头、车载终端等异构设备纳入同一网络。金一教授提出的 “智能铁路开源生态六问”,正通过这种协同模式逐步解答 —— 当铁路信号系统、调度中心、列车终端实现无缝互联,“人 - 车 - 路 - 网” 的深度协同将照进现实。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支持表态为这场变革注入信心:“将加速推进交通佳鸿等解决方案规模化落地,实现跨区域、跨领域交通协同。” 从深圳的无感通行到全国 11 省的公路机电系统,从公交座舱的车云一体到铁路领域的智能探索,开源鸿蒙正在编织一张覆盖交通全场景的 “智慧网”。

这场始于技术突破的交通革命,终将重塑城市的运行逻辑。当鸿蒙的 “神经末梢” 渗透到每一盏交通灯、每一个收费站、每一段轨道,交通系统将真正成为有机协同的 “生命体”。正如论坛上那句共识:开源鸿蒙带给智慧交通的,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关乎数字化未来的规则重构 —— 而中国方案,正在这场重构中书写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