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交能融合大会在长沙举办,发布重磅报告引领交通能源协同创新

数百位行业领袖齐聚星城,探索交通与能源两大基础产业的融合新路径,电动重卡低碳货运走廊倡议启动。
2025年10月22日至24日,以“交能融合创新,赋能强国建设”为主题的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技术发展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长沙理工大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主办。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高宏峰在致辞中指出,交通与能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融合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建设交通强国和能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透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运交通分布式发电项目已达3326个,装机规模224万千瓦,展示了我国交通领域能源生产的巨大潜力。
01 行业领袖齐聚,共绘交能融合蓝图
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政府主管部门、两院院士、以及全国交通与能源领域顶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数百位代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刚表示,协会始终将推动交能融合作为重要工作方向,未来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与会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刘扬、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副总裁杨志超等行业权威人士。大会还收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的视频演讲,为与会者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图景。
行业领军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本次大会的另一大亮点。华为数字能源、三一集团、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代表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实践经验,共同推动交通与能源两大基础产业深度融合。
02 展台巡礼:交能融合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大会设立的展台巡礼环节,生动展示了交能融合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
在中国交建集团展台,嘉宾们了解了中交集团在“交能融合+”领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特别是其在公路、港口等项目中实现能源自洽的创新模式。
长沙理工大学展台则展示了该校在智能微电网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体现了高校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重点展示了其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特别是其在“车网互动”和“虚拟电厂”领域的实践探索。
湖南高速集团展台介绍的“五位一体”综合能源服务站,展示了高速公路如何从单纯的“通道”转变为“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要节点。
03 权威观点交锋:共探交能融合路径与趋势
战略高度: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
高宏峰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在新能源、新基建和超大规模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发展。
李创军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五项具体工作:推进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提质升级公共充电设施;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绿色燃料利用;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坚持市场驱动,持续推动车网互动。
郑健龙院士强调,未来的交通行业将从单纯的能源消费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能源“源网荷储”全流程的重要实践者。他呼吁加强跨地域统筹和顶层设计,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维。
技术路径:多元化与智能化并存
欧阳明高院士预测,未来交通能源系统将呈现三大趋势:交通载具的多元化、能源系统的智能化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他指出,电动汽车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的储能单元和能源交易主体。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领域总裁王志武表示,华为正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能源系统,为交能融合注入强大的“数字引擎”,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可靠、智能化的超充网络。
实践探索:“湖南模式”的成功实践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刘扬介绍了湖南省在推动交能融合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高速公路能源融合发展的‘湖南模式’”。
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谭绍富详细介绍了“湖南模式”的核心内涵:依托高速公路路域资源优势,大规模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同步建设集充电、换电、加油、加气、加氢于一体的“五位一体”综合能源服务站。
这一模式不仅显著降低了高速公路自身的用电成本,每年还可向社会输出大量绿电,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04 重磅成果发布,引领行业方向
本次大会不仅是思想的盛宴,更是成果的集中展示。一系列权威报告与重大倡议的发布,将大会推向高潮。
电动重卡低碳货运走廊倡议是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倡议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牵头,联合十余家政产学研用核心单位共同发起,旨在破解重型货运领域减排难题。
倡议提出将制定跨区域、跨品牌的统一标准,推广“光储充换放”一体化建设模式,共同打造高效、绿色、智能的低碳货运通道。
大会正式发布了《2025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和《电动重卡兆瓦超充产业链与应用发展报告》两大权威报告。
前者系统梳理了我国交能融合的政策、技术、产业与实践全景,被誉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行动指南”;后者则聚焦电动重卡补能效率瓶颈,深入剖析了兆瓦超充技术的产业链生态与应用前景。
为推广先进经验,大会还举行了“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颁证仪式,山东高速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交道安高速全线交能融合光伏发电项目等50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
这些案例涵盖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场景,在分布式能源开发、智慧能源管理、多能互补系统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交能融合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05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
本次大会凸显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推动交能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朝晖指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应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会期间,多家高校与企业展示了其在交能融合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
金融支持也是交能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开发银行交通运输业务部副总经理穆岚表示,国开行将通过创新融资模式,为交能融合领域的重大绿色基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中交机电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维洲在分论坛致辞中表示,作为中交集团现代机电产业链“链长”单位,中交机电局将依托集团在交通基建领域的深厚积累,持续探索“交通+能源”融合模式。
大会还聚焦前沿技术,探讨了AI如何赋能交能融合。创峰数智科技董事长张伶俐表示,AI技术将成为交能融合的“智慧大脑”,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范式变革。
会议达成共识,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开启。大会发起的“电动重卡低碳货运走廊倡议”将制定跨区域、跨品牌的统一标准,推广“光储充换放”一体化建设模式。
正如专家们所预见,未来的高速公路将不再是单纯的运输通道,而是集能源生产、分配、消费于一体的复合系统。这一转变不仅将重塑交通基础设施的本质属性,更将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