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驾驶驶向全球: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从本土试点到标准输出

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在中东沙漠与东南亚街头的驰骋,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式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全球规则参与者和标准制定者。
2025年,北京南站的Robotaxi已成为日常出行选择,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迪拜沙漠公路上,中国自动驾驶车辆同样经受着50℃高温的考验。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正以 “政策铺路、技术提速” 的双轮驱动模式,冲入规模化爆发的临界点。
从香港南区到迪拜沙漠,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凭借在国内复杂场景中验证的技术实力,通过合作共建、技术赋能和标准输出等多种模式,正在重塑全球智能出行格局。当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三巨头在海外同台竞技,这已不仅是企业间的商业竞争,更是中国科技标准全球化的关键一役。
01 政策点火,从地方试点到国家战略
中国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层次政策体系的支撑。2024年底至2025年初,北京、武汉等地相继出台自动驾驶相关条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明确“加速无人化、规模化”方向,直接释放政策信号。香港向萝卜快跑颁发首张自动驾驶先导牌照,测试区域从机场岛扩展至南区商住区,20辆第六代右舵无人车累计安全行驶2万公里。
内地城市更是积极布局。武汉以“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为目标,开放3800公里试点道路,覆盖14个行政区。北京建成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600平方公里内257个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京津冀政策互认,35家测试车企、12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截至2025年10月,中国已在20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全国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万多公里,部署智能化路侧单元超过1.1万套。这些政策不仅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更使中国在自动驾驶标准制定上获得越来越多国际话语权。
02 技术突围,从实验室到全球竞技场
在政策支持下,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通过不同技术路线,推动自动驾驶从概念走向现实。
百度Apollo平台高级别专利数量全球第一,L4级安全测试里程超2亿公里,累计服务1400万人次。其在广州、武汉、北京等地的测试显示,无人车路况识别准确率达99.99%,恶劣天气安全性已超过人类水平。
小马智行走“降本增效”路线,其第七代Robotaxi搭载100%车规级零部件,成本较前代降低70%。在吐鲁番47℃高温、高光照强度下,整车自动驾驶系统依然稳定运行,展示了卓越的环境适应性。
文远知行则主打“纯无人驾驶”,其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沙尘天气下感知精度不减。2025年4月与Uber、迪拜RTA达成战略合作,9月在DWC挑战赛中携手德国铁路击败所有对手,拿下第一名。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之所以能快速成熟,得益于大规模道路测试提供的海量数据。截至2024年7月,中国共建有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开放测试道路3.2万多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这些真实道路环境为算法迭代提供了宝贵资源。
03 出海加速,从中东到全球的进击之路
2025年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集体出海的元年。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通过不同模式,将中国技术带向全球市场。
萝卜快跑与出行平台Lyft达成战略合作,将通过Lyft平台在欧洲提供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按照规划,萝卜快跑的第六代无人驾驶车辆将于2026年率先落地德国和英国,并在欧洲市场逐步扩大规模至数千辆。
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小巴已在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景区开启纯无人驾驶测试运营,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纪录。2025年二季度起,其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公开道路上开通无安全员的纯无人驾驶试运营。
小马智行则获得了卢森堡交通与公共工程部颁发的首批Robotaxi测试许可,获准在当地开展路测。同时,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Momenta)也与优步达成战略合作,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优步平台,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呈现出区域差异化特点。东南亚与中东地区因政策开放、应用场景明确,成为出海前沿阵地;欧洲市场则更聚焦L4级技术的部署和落地。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技术要求,推动企业采取灵活本地化策略。
04 标准输出,从技术追随到规则参与
随着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在海外市场深入布局,标准输出成为新的焦点。以往都是欧美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规则制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九识智能成为新加坡标准委员会工作组成员,不仅深度参与了TR-68自动驾驶规范技术标准的修订,还帮助当地完善自动驾驶细节规则。这家企业也成为首个获得新加坡无人物流车牌照的中国企业,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创新出海的缩影。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能够获得国际认可,源于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充分验证。在国内,自动驾驶企业经历了北京早高峰、重庆立体交通、武汉复杂路况的考验;在海外,又面临迪拜高温、新加坡高湿等独特环境挑战。这些多元场景的测试数据,为中国技术适应性提供了有力证明。
标准输出的意义远超产品输出。当中国技术方案被海外市场接受,相关产业链标准也会随之推广。从传感器规格到通信协议,从测试方法到安全标准,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实践经验正逐步转化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力。
国际合作模式也从单纯技术输出,升级为联合研发与生态共建。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吸纳本地人才,参与当地自动驾驶生态建设,这种深度合作有助于中国标准更顺畅地被国际接受。
05 未来挑战,从规模扩张到生态构建
尽管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亦功指出,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自主可控;重复建设、标准不一、数据壁垒制约效能;L3及以上自动驾驶与车路云一体化的商业闭环尚未形成。
安全是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底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夏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功能安全交织的严峻挑战。必须将网络安全置于与功能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未来竞争将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竞争。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勇倡议:“要推动政策协同,打通跨区域落地堵点。深化技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他建议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企业间打破技术壁垒,建立联合研发机制。
国际市场环境也存在不确定性。不同国家的法规标准、基础设施、用户习惯差异,要求中国企业具备高度本地化能力。如何平衡标准化与定制化,实现规模化效益与本地化适应的统一,是出海企业面临的长期课题。
尽管挑战众多,但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前景可期。高盛预测,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117亿美元,是2025年的200多倍。这一增长预期,为产业持续投入提供了动力。
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已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当萝卜快跑在迪拜街头开展规模化测试,当文远知行在新加坡实现无安全员运营,这些场景印证了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与自信。
未来竞争不止于技术本身,更在于标准制定与生态构建。中国自动驾驶的全球化之路,正在从单一产品输出,迈向技术、标准与生态的全面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