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交通

七部门联合印发“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设定2027与2030年双阶段发展目标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07
摘要: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迎来顶层设计,人工智能将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交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9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共同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七部门联合印发“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设定2027与2030年双阶段发展目标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迎来顶层设计,人工智能将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交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9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共同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为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规划,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01 双阶段目标:从典型场景应用到全面深度融合

《实施意见》为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短期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的广泛应用。

这一阶段将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普及应用一批智能体,建成一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标志性创新工程,使人工智能成为引领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长期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届时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将全面推进,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这一阶段还将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形成较为完备的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引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迈上新台阶。

02 技术供给: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技术底座

在技术供给方面,《实施意见》部署了三大关键任务。首先是开展应用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与导航、面向复杂环境的自主决策与群智协同等共性技术。

其次是加快智能产品创新,包括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公路高性能夜视监控、结构检测新技术新装备,以及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的研制。

最核心的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这一模型将涵盖多种运输方式,贯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治理等业务领域,面向交通运输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工具链。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科技创新发展处处长赵晓辉表示,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将为建设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底座,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

03 场景赋能:七大交通领域智能化升级

《实施意见聚焦七大交通领域,全面推进智能化升级。在公路交通领域,将开展智能驾驶大模型、成套测评技术提升行动,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集聚创新资源,依法依规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

在铁路领域,支持具身智能列车与自主协同控制系统研发,推广自感知、自学习、自运行的智慧化、绿色化动车装备,加速列车智能驾驶、群组运行控制、智能供电等技术应用。

智慧航运方面,推进港口智能感知网络建设,加快码头设备设施数字化建设、自动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推动建设面向全程物流链的“一站式”协同系统。

此外,还涵盖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能建养、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等领域,形成全方位的交通智能化升级格局。

04 要素保障:算力、数据与网络设施协同支撑

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离不开核心要素的保障。《实施意见》提出三方面保障措施。

首先是统筹优化算力供给能力,加强行业算力资源统筹,遵循“科学规划、集约共享、弹性扩展”的原则,动态整合企业算力,因地制宜强化算力保障。

其次是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各方深化数据共享,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促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第三是推动泛在网络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加快建立5G、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公共网络和行业专用网络融合的交通数据传输通道。

05 实施路径:近期开展四项标志性创新工程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实施意见》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近期将实施一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标志性创新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大通道货车智能驾驶、内河货运船舶自主编队航行、公路自由流收费系统、交通设施重大灾害智能管控处置等创新工程,通过在真实场景中应用体现人工智能的技术价值。

交通运输部将组织开展“十百千”创新行动,加速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同时,推动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整合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头部公司、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通过共享算力、共建语料、共训模型,培育开放融合的共赢生态。

在安全保障方面,将建立应用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伦理审查规则和工作机制,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应用潜在风险,建立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的印发,标志着中国智能交通建设进入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当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驱动力,交通运输系统将迎来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提升。

这一政策规划将人工智能定位为交通创新的核心引擎,而非简单附加功能。随着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的逐步实现,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有望从追赶者转变为全球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