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开放的,需求是动态的。对于家电产品的主流消费来说,无论是新增还是换新,都是稳定且持续的。因此,接下来家电厂商在一线市场争夺的周期性机会,多且明显。

目前,抛开家电厂商没有决定权的 “国补政策” 何时恢复正常等问题,一线市场中,更多厂商最为关心的,是可抓住的商业机会还有哪些、还有多少?
在家电圈看来,从 7 月以来到双 11 大促即将落幕,整个家电市场的出货并未出现夸张下滑。事实上,海尔、美的、海信、长虹、格力、TCL、方太、老板、华帝、小熊等家电品牌,以及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等家电渠道,始终处在市场推广与卖货的持续抢夺中,需求稳步放量。
与去年同期的市场规模高位相比,下半年家电市场出货量出现部分回落调整,这是正常的商业现象。而让部分家电厂商头疼的,是竞争白热化下的利润下行,这也是短时间经营转向的必经之路。但不可否认,家电市场的基本盘依然稳固,消费的周期性机会十分明显。
具体来看,接下来从 11 月至春节前的 3 个多月时间里,家电圈认为,家电市场的企业和商家至少有三个方向的周期机会,关键在于洞察力与执行力。
一、不对等格局下的错位竞争
今年以来,家电一线市场的竞争抢夺,每逢 618、双 11 等重要大促节点,基本都是头部大企业和大商家的 “独角戏”—— 不超过 20 家企业和商家,抢占了超过 80% 的市场份额和商业机会。
在这种不对等竞争中,众多中小家电企业和商家早已习惯 “夹缝中求生存”,普遍选择错位竞争:在主要家电厂商火力全开时观望等待,在其调整复盘时主动进攻抢夺。
比如今年双 11 大促,超八成中小家电厂商选择观望而非参战,核心是为了保存实力与有限资源。而双 11 之后,主导竞争的大中型厂商会进入调整期,这正是中小厂商的发力时刻。
此外,大中型家电厂商日常 “不关注、不重视” 的细分市场、特殊领域市场,以及工业化、商业化等场景,都是中小厂商的错位竞争机会。例如高校、公寓、经济型酒店的专业洗衣房洗烘需求,大型长途客车、货车上的车载空调、微波炉、电火锅等产品机会。
错位竞争的本质,是不拿自身软肋与对手硬实力较量,而是寻找同行短板及未察觉的专业、细分市场,将企业能力在特定领域和品类上放大做强。
二、政策调整期下的空档竞争
进入下半年,家电国补政策在多地进入调整期,主要表现为 “限时限量发券”“摇号发券”,直接导致一线市场竞争陷入动荡。美的、海尔等头部企业,以及京东、天猫等渠道,纷纷推出 “企业自补” 政策,试图稳步激活消费市场。
但对于众多中小厂商而言,这段国补政策调整期却充满期待。核心原因是,头部厂商失去国补政策的强势助力后,市场竞争回归常态化,中小厂商的优势有望得到经营恢复。
在 2025 年国补政策年底到期之前,正是中小厂商主动抢夺市场的最佳窗口期。这批厂商必须加快步伐,发挥自身价格等市场优势,从大中型厂商手中抢夺部分市场份额。
任何产业政策的推出与实施,都会伴随调整引发的动荡期和退出后的缓冲期,这会催生更多产业与市场拐点,成为市场抢夺的机会点。必须承认,国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头部厂商,其精品、新品的价格优势被进一步放大,缩小了与中小厂商的产品价格差。而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大品牌产品。
因此,利用每一次政策调整期与退出期,中小家电厂商反而能获得全新商业机会。前提是,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实现精准抢夺。
三、淡季旺做逻辑下的逆势竞争
家电产业历经 40 多年发展,厂商们经历过多次市场波动,不仅具备充足实力与准备,更有 “长期主义参与竞争” 的战略定力。无论是大厂商还是小厂商,都不惧怕竞争,反而善于开展 “逆势竞争”。
长期以来,经历 “淡季旺做” 洗礼的家电厂商,最擅长 “逆袭” 与 “偷袭”:除了在销售旺季拼命冲刺,更会在周期更长的市场淡季中寻找突破机会。尤其对于缺少品牌、产品拉力的中小厂商来说,“以小博大” 是核心经营策略 —— 在大厂商打瞌睡、休整或放松时集中发力。
当家电产业走向成熟,留给中小厂商投机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少。此时,厂商必须 “真刀真枪” 战斗,“淡季旺季” 的核心逻辑,就是在多数厂商不看好、不拼命、不冲刺的时间段里逆势而动。市场需要信心,中小厂商更需要信心,此刻 “信心贵过黄金”。
最近几年,不少家电厂商将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挂在嘴边。这虽是企业的宣传口号与追求目标,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对于接下来的一线市场抢夺,面对有限的机会空间与动态出现的细分机会,只有有准备、有应对的厂商,才能牢牢把握。
最后,提醒所有家电厂商:对用户而言,最好的商品永远是真诚到永远的品质服务与用户体验;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永远是获得用户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