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划定发展红线:破无序竞争困局,筑差异化发展之路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09
摘要: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锚定了新航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明确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必须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这一表态既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划定的"红线"。在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期,如何走出"规模崇拜"的误区,通过精准施策与差异化布局释放AI赋能价值,成为摆在,# "人工智能+"划定发展红线:破无序竞争困局,筑差异化发展之路

 

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锚定了新航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明确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必须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这一表态既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划定的"红线"。在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期,如何走出"规模崇拜"的误区,通过精准施策与差异化布局释放AI赋能价值,成为摆在各地各行业面前的重要命题。

## 前车之鉴:无序扩张的产业陷阱

历史总是在重复中警示未来。回顾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的发展历程,野蛮生长的阵痛至今仍历历在目。2024年的光伏行业正经历残酷洗牌:全球组件需求仅300GW,产能却高达1417GW,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全行业销售毛利率从2020年的21.8%骤降至2024年的15.3%,20家头部企业年度亏损累计超600亿元,隆基、TCL中环等巨头亏损均接近百亿元。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不仅拖慢了产业升级步伐,更让整个行业陷入"失血"困境。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重蹈覆辙。2023年国内新增AI注册企业超2.3万家,其中80%扎堆在智能客服、短视频推荐等低附加值领域,导致智能音箱等产品用户留存率不足15%,大量设备沦为"电子摆件"。更令人担忧的是资源错配:2023年国内AI数据中心耗电量达766亿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但某头部厂商推荐系统日均算力利用率不足20%,年浪费电力成本数以亿计。红杉资本的预警更触目惊心:全球AI基础设施年化投资需6000亿美元,而实际收入仅能覆盖20%,5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正将行业推向泡沫边缘。

实践反复证明,新技术产业化需要资源投入,但产能扩张一旦脱离需求支撑,就会演变为扼杀创新的"绞杀战"。当腾讯混元大模型年投入706.9亿元却面临产品同质化,当日均活跃用户不足同类产品30%;当阿里智能App因重复建设被迫下架,数百万用户设备成废铁——这些案例都在印证一个真理:没有质量支撑的规模,终将成为产业的负担而非动力。

## 破局之道:从"规模竞赛"到"质量突围"

政策工具的精准迭代,是破解无序竞争的关键。一些地方将AI发展简化为"投资额比拼""产业园数量竞赛",却忽视了技术转化效率与实际应用价值。这种"重量轻质"的导向,导致不少AI项目沦为"僵尸工程"。反观深圳光明区的实践,其推出的22条产业政策直击痛点:对智算中心按审定投入的5%补贴(最高2000万元),对企业算力采购费用给予30%补贴(年最高600万元),通过"算力券"等精准工具,将政策资源直接转化为创新动能。这种从"规模激励"到"质量导向"的转变,正是政策成熟度的体现。

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的"双轮驱动",才能构筑真正的竞争壁垒。光伏行业的转型启示尤为深刻:在价格战泥潭中,晶科能源凭借460项TOPCon专利构建技术护城河,不仅向同行收取许可费,更在海外市场实现34.24%的毛利率。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如此,广西通过"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遴选发布191个典型应用场景,推动电动车生产线实现"1人替代4人",日产量从800套跃升至3000套,不良率从5%降至1%以下。这些案例证明,只有把资源聚焦于核心技术攻关和高价值场景创新,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落地见效。

## 协同之路: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布局

地域禀赋的差异化释放,是避免同质化的生态密码。广西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立足东盟区位优势,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特色路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已吸引东盟6国16家企业入驻,AI翻译眼镜、跨境法律大模型等产品精准对接区域需求。而深圳光明区则依托科学城创新资源,重点布局鹏城云脑Ⅲ等大科学装置,计划2026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产值100亿元,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这种"各展所长"的布局,正是破解"一哄而上"的良方。

分业施策的精准滴灌,让AI赋能更具穿透力。在制造业,广西绿源电动车通过激光切割机器人、自动导料系统实现智能化改造;在农业,AI模型赋能的电力监控中枢保障新能源安全运行;在跨境服务,汉-东盟语言语料库支撑8种语言实时翻译,准确率超98%。这些场景创新不是追逐热点,而是扎根行业痛点:教育领域的AI家庭教师付费率达45%,工业领域的预测性维护系统降低故障率30%——当技术真正解决问题时,自然能摆脱低水平竞争的漩涡。

## 结语:迈向有质量的规模时代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从光伏产业的产能洗牌到AI应用的同质化困境,历史经验反复警示:产业升级从来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质量与效率的螺旋式上升。

未来的竞争,将是技术原创力的比拼,是场景洞察力的较量,更是生态协同力的角逐。当各地都能立足自身禀赋,从"红海厮杀"转向"蓝海开拓";当政策工具聚焦质量效益,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这既需要破除"规模迷信"的智慧,更需要坚守"久久为功"的定力——毕竟,真正的产业革命,从来都诞生于理性与创新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