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博会引爆智能家居热潮:从 “人适应空间” 到 “空间适应人”,场景化、互联互通与安全构筑产业新生态
消博会成窗口:智能家居前沿产品引关注,政策加持催生消费新增长
全自动扫地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家居康养系统、“深睡小屋” 智能家居睡眠系统…… 日前,在海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智能家居相关的前沿科技产品引来大量观众驻足、体验,成为展会热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 “潮品” 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在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智能家居产业迎来快速增长期,新场景、新功能、新产品不断涌现,正深刻改变人们的居住与生活方式。
从 “人适应空间” 到 “空间适应人”:智能家居迈入 3.0 时代,AI 驱动个性化服务升级
智能家居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在家居场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是通过技术赋能家电与家居环境,根据居住者需求动态调度资源,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体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智能家居已从 “单品智能” 迈入 “场景智能” 新阶段,正向着 “个性化需求驱动” 的 3.0 时代加速迈进。
《2023 年中国智能家居(AIoH)发展白皮书》将智能家居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1.0 时代(单品智能阶段):以智能单品设备为核心,用户通过手动、语音、遥控等方式实现设备基础控制,例如智能音箱、智能灯泡等,本质是 “设备的智能化”。
2.0 时代(场景联动阶段):以多元化家居场景为核心,依托网络通信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多设备协同联动,例如 “回家模式”“睡眠模式” 等,满足家庭多样化需求,实现 “场景的智能化”。
3.0 时代(个性化服务阶段):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借助机器视觉、深度学习、语义识别等技术优化 AI 算法,强化设备自主决策能力,打造 “理解人类需求” 的智能家居环境,实现 “服务的智能化”。
在 3.0 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了人与家居的交互逻辑:一方面,用户可通过语音、手势等自然交互方式与设备 “对话”,摆脱复杂操作;另一方面,设备通过深度学习持续分析用户行为习惯与场景需求,无需主动指令即可提前识别需求、提供服务 —— 例如根据用户作息自动调节卧室温度、根据饮食习惯推荐菜谱,真正实现从 “人适应空间” 到 “空间适应人” 的转变。
此外,智能家居系统还能打通 “家居小环境” 与 “外部大环境” 的连接:通过整合天气、交通、健康数据等外部信息,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例如根据次日天气提前准备衣物、根据通勤路况提醒出门时间,进一步挖掘智能生活场景的价值。
场景识别成主流趋势:AI 赋能 “无感交互”,覆盖日常与特殊守护场景
围绕用户生活场景自动识别并提供服务,是当下智能家居发展的核心方向。用户无需复杂设置,只需一个指令或动作,即可触发一系列智能联动,让 “无感智能” 融入生活细节:
清晨场景:闹钟响起时,卧室窗帘自动拉开,音箱播放舒缓音乐并播报天气;走出卧室后,客厅烧水壶、空气净化器等设备从睡眠模式切换至工作状态,为用户准备好晨间需求。
离家场景:智能门锁落锁瞬间,家中灯具、电视、灶具等自动关闭,扫地机器人启动全屋清扫,监控摄像头切换 “看家模式”,实时推送异常信息至用户手机。
归家场景:通过电子围栏技术,系统根据车辆位置预判用户归家时间,提前将空调调至适宜温度、热水器预热,让用户进门即可享受舒适环境。
除日常场景外,场景识别技术还在特殊需求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华为将车载毫米波雷达应用于智能家居,通过检测空间内是否有人及人员位置,实现 “人在设备运行、人走设备关闭” 的智能化节电 —— 据华为终端 BG 首席战略官邵洋介绍,该技术可自动关闭照明、冷暖、影音三大耗电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酒店、会议室等场所,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居家康养领域,借助多类型传感器与 AI 姿态识别技术,系统可实时监测老人行动状态,例如识别老人是否从床上跌落、跌落 16 秒内是否起身,及时触发报警并联系家属,为弱势群体提供 “隐形守护”。
打破生态 “孤岛”:头部企业共建统一标准,Matter 协议推动跨品牌互联互通
尽管智能家居产业增长迅速,但 “生态割裂” 仍是突出痛点:不同品牌产品基于各自系统开发,无法实现跨平台、跨品类联动 —— 例如 A 品牌的智能灯无法与 B 品牌的智能开关联动,用户需下载多个 APP 控制设备,严重影响体验,也制约产业良性竞争。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筹)副秘书长何晓宇直言:“行业仍存在生态碎片化问题,大家在重复‘造轮子’,打破割裂才能为用户带来更好体验。”
为解决这一问题,头部企业与行业组织正通过 “统一标准” 推动互联互通:
国内行业标准落地:不久前,由华为、TCL、美的、小米等企业联合起草的《移动互联网 + 智能家居系统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要求》经工信部批准发布。该标准明确了智能家居设备统一的发现、配网、接入认证流程,为不同品牌设备接入同一生态平台提供技术依据,从底层打破 “生态壁垒”。
国际协议持续升级:在连接标准联盟支持下,600 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互联互通协议 Matter 于 5 月初发布 1.3 版本。作为跨生态互联互通的核心协议,Matter 已打通苹果 HomeKit、谷歌 Home、亚马逊 Alexa 等主流生态,用户可自由选择不同品牌产品,无需担心兼容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消费选择。
筑牢安全底线:多维度法规细化,守护智能家居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
智能家居的核心是 “数据驱动”,设备在采集用户行为、环境数据的同时,也面临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的风险 —— 例如摄像头被破解、用户作息数据被滥用等,因此 “安全” 是产业发展的必守底线。
当前,我国已构建起覆盖智能家居安全的法规体系: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框架下,针对性标准持续细化。例如国标 GB/T41387-2022《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家居通用安全规范》,围绕智能家居设备、控制软件、网关、应用服务平台四大核心组成部分,明确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全流程的安全要求,为企业生产安全产品提供指导,也为消费者 “放心选购、安心使用” 提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家居安全是 “系统性工程”:除设备本身的安全设计外,运营商的网络安全、服务企业的数据管理、用户的使用习惯等,均会影响整体安全水平。未来,需企业、行业、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 “全链条安全防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