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时代的文化觉醒:技术浪潮中如何守护艺术灵魂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20
摘要:在一段由AI创作的音乐声中,150余位文化界与科技界人士开启了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技术与人文的深度对话。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现场,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齐聚一堂。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指出,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中,艺,AI时代的文化觉醒:技术浪潮中如何守护艺术灵魂

 

在一段由AI创作的音乐声中,150余位文化界与科技界人士开启了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技术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现场,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齐聚一堂。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指出,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中,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

“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这一观点成为论坛共识。当AI技术能够模仿艺术创作时,人性的独特价值反而更加凸显,文化原创力的核心不在于精妙复杂,而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的能力。

01 技术赋能:AI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文化创作的边界。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认为,人工智能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打开了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人类正在学会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重构AI艺术叙事新体系。

在实践层面,AI技术已经展现出强大的赋能作用。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指出,在影视行业中,传统方式需要一个小组工作一周的镜头,通过AIGC技术只需一人半天就能完成,不仅实现降本增效,还简化了创作沟通流程。

全国政协委员舒勇分享了他长达800多天的AI创作实践,他始终坚持“双轨并行”:一边用AI工具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一边以传统绘画方式与之对比。在他看来,AI就像 “思想的照相机” ,能定格创作中每一次思想变化。

然而,技术赋能并非简单地替代人类创作。剧作家何冀平强调,AI可作为创作助手,但“只是提醒不能替代”。创作要脚踏实地,原创力深植于作者的生命体验与内心动力,其秘诀在于真实与真诚。

02 人文坚守: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文化灵魂

面对技术的迅猛发展,守护文化艺术的灵魂成为论坛的热点话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以木偶与皮影艺术为例,阐释了文化如河流般奔涌向前的生命力。科技的意义不在于消弭传统,而是为其赋予新视野,倍增创造的可能性。

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指出,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我们需要“把今天的科技重新转化为一种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让今天的艺术重新回归感觉之开发、世界之探寻”。

在音乐领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坦言:“AI对音乐的影响是革命性的!”AI可以模仿风格,却难以创作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跨越生死的爱情悲歌,也难以复现陕北号子那源自黄土地的粗犷呐喊。音乐的灵魂在于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共鸣。

舒勇特别警示了AI在原创性消解与风格同质化方面的风险。他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最不可替代的是价值观。人类虽有缺陷,却是具有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的“天才”。

03 融合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交融。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提出,人工智能已从单一手段升维为一种方法论,正在重构包括文化在内的多个行业生态。科技与文化的互动是双向奔赴——让技术理解人文精神,也让文化赋予科技温度。

在具体实践层面,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赵依芳强调了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好内容永远是文化出海的“根”与“魂”。只有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才能孕育出打动世界的精品。

三联书店(香港)总编辑于克凌从出版领域指出,AI本质是辅助工具,可显著提升效率,但真正的创作主体始终是人。人类的思想价值情感和灵魂永远掌握在握笔人手中,AI只能跟随人类的脚步前行。

对于未来走向,张树武强调要警惕“文化AI化”,推进“AI文化化”。他倡议开放优质文化资源,使AI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

04 未来展望:构建科技与人文共生的新生态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构建科技与人文共生的新生态至关重要。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提出,面对AI时代,人类应着力培育“三力”: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唯有如此,科技才能成为激发文化原创力的强大引擎。

在人才培养方面,舒勇呼吁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打通壁垒,培养既懂艺术规律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技术日新月异,但文化艺术的价值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黄宗权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科技赋能文艺创作,帮助人类更好地展现思考、情感,实现创意。因为这种赋能,艺术题材发展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不断激发文化原创力,最后科技和文化一定走向共生。

全球视野下的合作也至关重要。赵依芳呼吁全球同行携手,以技术突破文化壁垒,以IP链接全球情感,让既饱含“家国情怀”厚度、又具备“科技赋能”锐度的中国视听故事,在世界舞台绽放耀眼光芒。

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技术能够模仿形式,但无法替代生命体验和情感深度;它可以提高效率,但无法取代文化的灵魂和价值观。

在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替代,而是共生;不是对抗,而是融合。这才是面对技术浪潮时,文化创作应有的姿态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