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服务消费:政策引领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消费提质”重点行动,服务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正借助AI技术突破优质供给不均、个性化需求难满足等发展瓶颈。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进行部署。随着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达56.7%,服务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破解服务消费领域深层次约束的关键力量。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罗长远指出,人工智能能够进一步促进有效需求,有助于扩大消费空间、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黏性、释放消费潜能和降低消费不平等。通过智能模式识别、精准预测分析和自然交互能力,AI为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01 政策引领:国家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服务消费”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文件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发展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读表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助于顺应和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规律,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件针对性强,让市场有方向、有信心、有体感、有加速度。针对企业发展诉求,《意见》提出了务实政策举措,聚焦科研工作者、企业、消费者等不同主体均提出了相应鼓励方向和支持举措,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认为,人工智能属于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是人工智能充分发挥赋能潜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必要条件。
02 多维赋能:AI重塑服务消费生态
人工智能正从多个维度重塑服务消费生态。在提升服务创新水平方面,AI通过赋能设计、研发、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带动牵引作用。例如,通过引入AI服装设计平台,利用风格迁移算法和大数据,产品开发周期可缩短30%,试错成本下降45%。
在增强专业服务能力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会计、法律、金融、医疗等专业服务业。AI法律合同工具可实现5分钟完成审查,效率提升80%,从效率辅助工具升维至决策支持参与方。
在优化供应链组织方面,基于AI的全链路智能决策能够自主执行和优化供应链中的重复性任务和流程。快递公司的智能分单系统通过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天气与订单密度,动态优化配送路线,极大提高了配送效率。
在创造新消费场景方面,AI正拓展服务新场景,丰富服务新方式。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商圈等新型消费模式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03 趋势特征:服务消费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人工智能+服务消费”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首先是从“功能体验向认知情感”升级。人工智能不仅满足功能性需求,更突出对文化理念的价值认同和对自我表达的心理满足。某酒店智能管家可通过声纹识别判断客人情绪状态,检测到疲惫声调时自动调暗灯光、播放白噪音。
其次是从“千人一面向一人千面”升级。借助AI技术,企业可以根据用户偏好和需求,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家具制造公司利用AI分析客户家居环境、生活习惯和个人喜好,可提供定制化的家具设计方案。
第三是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伙伴”升级。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AI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具备“感知-决策-进化”的能力,从工具进化为伙伴。
第四是从“单一业态向跨界融合”升级。AI与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孵化出超越传统认知的智能产品新形态。智能飞行汽车采用AI航路规划,自动避开禁飞区并计算最优起降点。
04 实践案例:AI驱动服务消费变革
各行各业已涌现出大量AI驱动服务消费变革的实际案例。在零售领域,天猫、京东等平台利用虚拟试妆、虚拟试衣等技术,让线上购物体验无限接近线下,创造了“所见即所得”的交互式购物新场景。某电商平台通过AI分析用户浏览内容的停留时间、点赞犹豫度等隐性信号,能比用户更早识别出“新中式穿搭”风格的审美倾向。
在文旅领域,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通过无人机表演举办万人星空演唱会,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文旅能级。上海世博源通过“AI+商业”互动体验,打造2025上海夜生活节消费新场景,受到消费者欢迎。
在家居服务领域,家庭智能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大数据分析,代替人执行家庭清洁、烹饪、看护等家务活动,满足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年轻消费者的便利化和精致化需求。AI技术在智能家居的整体渗透率将持续升高。
在餐饮领域,智慧餐厅结合AI人脸识别和用户行为分析,深入挖掘顾客的消费行为和喜好,推荐个性化菜品。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和免训练算法,能迅速准确识别各种菜品,缩短就餐高峰期的排队时间。
05 挑战应对:构建健康发展生态
“人工智能+服务消费”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不同平台、企业间的数据难以合法合规地流通共享,限制了AI模型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信息茧房、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问题也制约着服务消费领域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开发、提供以及使用方面的法律制度,使AI技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加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数据滥用和泄露行为。
企业、科研机构需要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重点突破AI在理解复杂语境、产生共情互动、保障安全可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应深入挖掘医疗、养老、教育、文旅等关键服务领域的痛点需求,开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核心价值的AI应用。
主流媒体应承担起普及AI知识、提升公众认知的社会责任。通过制作科普节目、发布公益广告等形式,解读AI概念,揭批数字诈骗手法,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开展面向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重点人群的普惠性数字技能培训。
随着人工智能与服务消费的深度融合,一个更加智能、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消费新时代正在到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出台,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拓展服务边界、优化服务体验,为服务消费注入新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需要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服务消费”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