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共绘AI合作新蓝图,人工智能成为区域共赢“新引擎”
从榴莲分拣到多语言实时翻译,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脉络中,开启区域创新的智能新时代。
2025年9月,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博会)在广西南宁举行,首次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主题。这场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题的盛会,不仅展示了AI技术的最新应用,更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正式迈入 “数智时代”。
会议期间,中国科技部发布《面向东盟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科技能力提升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同时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正式启动建设,为双方在AI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施平台。
01 AI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在马来西亚的榴莲产业中,一场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中国的市舶士集团与合作伙伴开发的 “榴侦探”AI分拣系统,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AI算法相结合,为每颗榴莲生成唯一的“品质身份证”。
这一系统实现了榴莲品质检测的自动化和精准化,工作人员只需将完整榴莲放在扫描设备传送带上,系统便能快速呈现榴莲的全部信息和扫描成像。该公司计划明年将检测时效提升到4秒/颗,并布局至马来西亚相关产业的源头。
AI技术在新加坡也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新加坡S.M.A.RT企业家协会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将 “腾讯云智能数智人” 推向东南亚中小企业,覆盖餐饮、零售、教育和旅游等多个行业。
在研发和教育领域,阿里巴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成立联合研究院,聚焦AI技术研发。去年双方又共建全球数码可持续发展联合实验室,重点研发节能省电的AI技术,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02 技术办会,东博会展现AI新高度
本届东博会本身就成为AI技术应用的生动展示场。开幕式上,嘉宾发言时会场LED屏幕同步显示中文、英语及五种东盟语言的实时翻译字幕,这一技术由科大讯飞旗下的讯飞同传实现。
东博会开幕前上线的 “AI东博”智能体,涵盖智能云展、智能会议、行程规划等17个应用场景,帮助展商和观众轻松完成行程安排、高效对接客户、精准匹配商机。
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介绍,这个超级AI助理能规划最高效的参会日程,通过算法精准匹配最想见的客户,支持多国语言随时答疑解惑。
在东博会现场,AI产品琳琅满目。灵伴科技推出的消费级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重量不足50克,可实现全手势操控;各类机器人也成为展会焦点,从人型机器人到防爆机器人,展示了AI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
03 政策支持,共建AI合作生态
政策层面,中国与东盟各国正积极构建AI合作生态系统。科技部发布的《面向东盟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科技能力提升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提出,将实施一批AI技术联合研究项目,合作开发基于本地语言的大模型。
该方案还计划在工业制造、农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打造东盟国家特色AI应用场景;建设一批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到2027年,目标基本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AI合作体系,共同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这一规划获得了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等东盟多国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广泛认同。
9月18日,2025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议在南宁召开,宣布启动建设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围绕夯实AI发展基础、提供开源开放服务、加强产业合作对接、促进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
04 展望未来,智能合作潜力无限
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在东博会期间表示,中国在AI领域发展迅速,其应用不仅局限于某个行业,而是覆盖农业、教育、交通、医疗、制造业、建筑等方方面面。他认为未来中国和东盟还有许多AI应用的新领域值得共同探索。
高金洪特别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AI的作用不可或缺。随着自然灾害频率增高、破坏力增强,利用AI开展监测、预警能够挽救生命、降低损失,这可能是双方未来重要的合作方向。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强调,在AI治理方面,东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伙伴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分享更多知识,提升相关技能。
老挝技术与通讯部部长波万坎·冯达拉表示,AI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对于破解老挝发展难题至关重要。中国在培养和发展AI人才方面资源丰富,可以帮助东盟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相关产业。
随着三年工作方案的落地和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机制化、务实化。
从技术交流到产业赋能,从能力共建到人才培养,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框架正在形成。这种合作不仅将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更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