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青少年思维危机:当批判性思考遇上“代笔式学习”

脑电图显示,使用AI助手完成论文的学生,其大脑活跃度显著低于通过搜索引擎或自主思考完成任务的参与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揭示了过度依赖AI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削弱效应。
2025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引发教育界关注。研究发现,使用ChatGPT等AI助手完成学术任务的学生,大脑活跃度明显降低,表现为神经连接减少、记忆检索能力弱化。当这些学生被要求凭记忆重写论文时,他们不仅记忆模糊,大脑中负责放松调节的α波和主导逻辑思考的β波活动也显著减弱。
随着AI在教育领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AI依赖症”。专家指出,长期依赖大语言模型可能重塑大脑神经回路,导致负责信息整合、记忆强化和抗压适应的关键神经网络逐渐退化,这对正处于大脑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深远。
01 学习积极性:AI是“杀手”还是“帮手”?
美国儿童精神科专家紫山·可汗博士指出,“AI依赖症”在青少年中日益普遍。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数据显示,使用ChatGPT的学生在撰写论文时表现出明显的 “创造力衰减” 现象,他们更倾向于复制粘贴,甚至对学术成果的“所有权”日益淡漠。
这种“代笔式学习”正在侵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表明,感到无聊且缺乏内在动力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危险行为、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不仅对课程兴趣浓厚,且学业成绩更持久稳定。
然而,AI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2024年的研究显示,合理使用ChatGPT确实能提升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在于使用方法——当AI成为 “思维拐杖” ,它削弱心智;若作为“认知跳板”,则可能激发潜能。
现实中,AI辅助学习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近半数青少年使用过人工智能产品,其中内容生成是主要用途之一。不少学生借助DeepSeek等工具完成作文作业,输入关键词几秒钟即可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
02 思维主动性:被抑制的批判性思考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现象:当要求ChatGPT使用者凭记忆重写论文时,这些学生的大脑仿佛“断电”了。过度依赖AI工具正在制造新的 “学术脆弱性”——当面对真实学术挑战时,习惯了AI代劳的学生如同突然失去拐杖的登山者,不仅步履维艰,连应对压力的本能都在退化。
脑电波研究为这一现象提供了生理证据。美国奥兰治县神经反馈中心的报告指出,α波是大脑的“放松波”,可作为应对压力的“缓冲垫”;β波则是大脑的“问题解决引擎”,其活跃度与抗压能力直接相关。而AI助手使用者的这些脑电波活动明显减弱。
在实践层面,教师已经开始察觉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语文教师吴丹表示:“AI写的作文结构雷同,语言偏向成人化,缺少孩子们各不相同的‘灵性’。” 更有教师发现,AI生成的答案看似完美却存在逻辑漏洞,如同“聪明但调皮的学生猜出答案后浑水摸鱼”。
然而,美国心理学会也指出,AI助手可通过鼓励批判性思维,而非削弱学生努力,来帮助学生为现实世界做准备。关键在引导方式——是替代思考还是激发思考。
03 社交成长性:虚拟陪伴的情感陷阱
社会支持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屏障,而AI正在重塑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图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2025年的研究发现,年轻人向AI聊天机器人寻求情感慰藉时,初期确实能缓解孤独感,但过度使用反而会削弱这种积极效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频使用AI工具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孤独倾向、情感依赖及社交能力退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曾祥龙团队研究发现,人们对AI逐渐从“工具性依赖”发展出“情感性依赖”,甚至对与人类对话产生不耐烦。
AI聊天机器人的内容安全也引发担忧。《时代》周刊披露,有精神科医生伪装成青少年与AI对话时,竟收到“建议逃离父母加入机器人军团”等危险回应。这表明若缺乏专业监管,AI可能成为危险的“情感导师”。
另一方面,AI陪伴也存在积极案例。有家长表示,AI玩偶能帮助孩子解答问题、安抚情绪,成为情感寄托。对于缺乏现实社交支持的青少年,AI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倾诉空间,其24小时在线、无偏见回应的特性满足了即时情感需求。
04 教育应对:从禁止到引导的范式转变
面对AI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禁止已不现实,教育界正在探索引导性使用策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规定使用生成式AI时应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内容不超过全文的20%。
复旦大学则明令禁止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这些规定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学术诚信。
在教学实践层面,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栾晓建议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智能时代,教育应转向培养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及良好沟通协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一些教师开始创新作业设计,使AI无法简单替代。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武老师认为:“死记硬背的作业,大模型完全可以完成,我们的作业和考试可能更需要考察孩子的推理甚至严谨性才有意义。”
专家强调,家校协同是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AI的关键。家长不应将AI视为“电子保姆”,而应与学校共同监督和引导。同时,学校应开展AI科普教育,让学生了解AI的边界与风险。
05 未来路径:平衡技术与人文教育
随着AI技术加速发展,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已在全国多地中小学铺开,AI助教机器人与教师协同授课已成为现实。
面对这一趋势,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栾晓指出,AI工具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能迅速为学生作业提供所需答案与思路,但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
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语文教师吴丹提出了务实建议:“如果发现孩子在用AI写作业,家长可以先表扬,再讲道理引导。”她认为,孩子会用AI说明其善于利用工具,但必须明确AI只是辅助工具,不能为了“赶作业”让渡人的创造力。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AI时代更加凸显。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指出,AI无法复刻真实社交中的非语言信息,而人际沟通中视觉和听觉信息占总影响因素的93%。因此,真实的人际互动对于青少年情感发展不可替代。
AI助手如同一面双面镜:既能成为学生的学业帮手,也可能削弱学习积极性。随着AI日益融入教育领域,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引导机制。
正如古语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的价值取决于使用方式。未来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回避AI的“传统学习者”,而是能驾驭AI的智慧思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