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技到实用:食品机器人‘钢铁美食家’开启舌尖革命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咖啡馆排起长龙,机械臂咖啡师、AI大厨和草莓采摘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标志着食品机器人从“表演展示”迈入“规模应用”的关键转折点。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位女士在屏幕上点击“美式”“标准糖”“标准冰”并付款后,多条机械臂随即协同工作:放杯、加水、加冰、盖杯盖一气呵成。围观顾客眼中充满惊奇与期待。这套机器人咖啡系统不仅展示了中国食品加工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更揭示了食品制造智能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此次大会见证了食品机器人从炫技展示到实际应用的转变。从前台制作佳肴的机器人“大厨”,到后台不知疲倦的食品工业“隐形冠军”,再到田间地头的“钢铁新农夫”,机器人技术正全面重塑从舌尖到田间的整个食品产业链。
01 餐饮革命:机器人成为厨房“新主厨”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专门设置的机器人主题餐厅“机器人焰究所”成为焦点。机械臂“酒保”能精准抓取不同基酒和果汁,以最优路径和角度完成调制。尽管一杯15度的尼格罗尼售价达48元,仍吸引观众频频下单。
橡鹿科技的美膳狮小钢炮2K现场制作滑蛋虾仁、小炒黄牛肉等多道菜品。橡鹿机器人总裁办总监李朝阳介绍,“机器人+菜谱程序+后厨智能管理系统”的闭环模式,实现了餐饮经营者、消费者和厨师三者的利益共赢。
煎饼果子机器人展示了更接地气的应用。北京大虎智源科技创始人胡文涛表示,他们已在北京投放20多台机器,平均日流水达2000元。机器不仅能24小时工作,还能保证每一份餐点的风味、温度和呈现方式符合标准。
这些机器人厨师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解决了餐饮行业面临的人力短缺和标准化难题。据品牌方介绍,一款售价49800元的炒菜机器人已在全国1000多个餐饮品牌投入使用,能复刻八大菜系的菜品。
02 工业升级:食品制造迎来“隐形冠军”
与前台引人注目的餐饮机器人相比,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机器人同样是食品工业升级的“隐形冠军”。一条模拟生产线展示了大批量食品生产环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视觉检测机器人能高速扫描传送带上的物品,检测到目标后精准放入指定位置。贴标机械臂则能精准、平整地贴附标签并抚平。展位负责人强调,在食品安全要求极高的今天,自动化与智能化已成为“必答题”。
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展示了更高的自主性。面对多层堆叠且无标识的料箱,它能完全依靠视觉感知识别箱体位置与形态,智能规划搬运动作。这种先拉开堆叠间隙再协同搬运的动作,展现了机器人的智能决策能力。
在“小鹿机器人便利店”,机器人证明了其在复杂商超环境下的实用性。它能快速精准定位目标商品,完成取送操作,全过程无需遥控。这为零售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行方案。
03 农业变革:“钢铁新农夫”护航食品安全
机器人技术对食品产业的革新已延伸至田间地头。在农业机器人专区,针对高价值、高损耗果蔬的智能采摘方案备受关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的果园多臂采摘机器人,能透过枝叶遮挡精准识别果实位置和朝向。末端柔性抓取器能轻柔包裹果实,通过旋转或扭动将其无损摘下。这款机器最高可采摘2.5米高果树,有效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在更具挑战的草莓采摘领域,机器人技术也取得关键突破。一款草莓采摘机器人已实现双臂连续作业,其“刚柔耦合吞咽折断式”采摘技术使损伤率与人工相当,且支持24小时工作。
成都具身智能场景体验馆展示的农作物巡检机器人,能通过摄像头自主识别病害和虫害。巡检后生成报告并给出指导建议。正如展台负责人所言,“过去农民靠经验,现在靠数据”。
数据显示,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2024年达128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亿元。这些“钢铁新农夫”正凭借算法和传感器重构农业生产范式。
04 技术突破:从“机械手臂”到“智能厨师”
食品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项技术突破。触觉传感技术让机器人有了“触觉”。他山科技CEO马扬介绍,展会现场80%-90%的灵巧手厂商和应用了他们的触觉感知技术。
触觉传感器不仅能让机器人感知物体性能,还能进行决策并迅速执行。这一技术已应用于小龙虾处理等复杂场景。马扬透露,到2026年小龙虾生产旺季,消费者可能吃到由机械手预处理的小龙虾。
灵巧手技术的进步让机器人能完成更精细的操作。展会上的仿生灵巧手不仅能拧螺丝、提重物,还能给观众按摩,甚至能“拿捏”鸡蛋而不掉落。与去年相比,厂商不再单纯比拼机械手自由度,更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模块化训练方法解决了机器人学习复杂任务的难题。通过将任务分解为原子动作进行学习,再组合成不同任务,比每次重新学习效率更高。这一方法推动了机器人在各产业的快速应用。
05 挑战与未来:从“单点应用”到“生态整合”
尽管食品机器人发展迅速,但仍面临数据获取和成本控制等挑战。触觉数据的获取尤为困难,需要通过真人佩戴设备采集动作,成本高且过程复杂。
商业化路径也逐渐清晰。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认为,“岗位化”是商业化的关键。让人形机器人专注于特定岗位工作,如收银或制作咖啡,可实现商业化落地,进而积累数据提升性能。
傅利叶智能科技CEO顾捷强调,技术必须具有现实可及性,有实际应用场景,才能实现商品化。随着大模型的出现,机器人对话能力显著提升,能与触觉、听觉、视觉交互融合。
展望未来,食品机器人将更注重情绪价值和人性化交互。松延动力首席财务官韩深任指出,要提供情绪价值,“首先它不能是个机器”。傅利叶推出的Care-bot GR-3主打交互陪伴,具备“可触摸”特性,为用户带来亲近的体验。
从机器人咖啡馆的长龙到田间地头的“钢铁新农夫”,食品机器人正从概念展示走向实际应用。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成本持续下降,这些“钢铁美食家”将更深入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食品机器人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是应对劳动力短缺、提升食品安全和标准化水平的必然选择。随着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提高和人机交互更自然,我们正迎来人机协作的食品产业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