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AI进入“良性循环”时代,全球资本支出暴增驱动产业重塑

英伟达CEO在APEC峰会指出,AI实用性与盈利性触发资本与创新的共振效应,科技巨头年内投资超3000亿美元,开启十年建设周期。
在韩国举行的APEC CEO峰会上,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阶段。AI模型的实用性与盈利性吸引资本投入,而投资增长又反哺技术迭代,形成持续增长的动力闭环。
黄仁勋指出,这一循环表现为“AI越强大→用户越多→利润越高→工厂建设越多→AI更先进→用户进一步增加”的正向反馈。该机制推动全球资本支出加速增长,Meta、亚马逊、谷歌、微软四巨头2025年AI及数据中心投资总额已超3500亿美元,且这一势头预计延续至2026年。
01 良性循环的形成机制
AI产业正经历从“技术探索”到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黄仁勋强调,盈利能力成为当前资本涌入的核心驱动力:“当产业变得有利可图时,人们自然想制造更多产品。就像芯片制造一样,一旦赚钱就会建更多工厂”。
这一循环的启动得益于AI实用性的突破。黄仁勋分析,早期AI输出结果“有趣但不够实用”,而随着自主代理AI模型的发展,其产出答案已对用户和企业产生实际价值,从而形成盈利基础。
高盛测算显示,到2030年全球AI基建投资累计将达3-4万亿美元。Wedbush Securities全球科技研究主管Dan Ives指出,英伟达作为“AI革命的基石”,其技术正推动“需求催生基础设施,建设又刺激新需求”的循环。
黄仁勋特别强调,这一循环具有全球性特征。他在APEC峰会期间提到,韩国正通过部署25万个GPU构建“主权AI”中心,而中国市场虽面临访问限制,但其独特性和重要性不可替代。
02 资本投向与规模证据
资本正集中投向AI基础设施层。2025年,科技巨头的投资方向高度一致,全部指向算力网络建设。阿里巴巴在云栖大会宣布推进3800亿元AI基建计划;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10吉瓦数据中心;微软、谷歌也持续扩建算力网络。
投资规模呈现加速态势。对比2024年,主要企业2025年资本支出计划均显著提升:亚马逊从830亿美元增至超1000亿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从525亿美元增至750亿美元,微软单年投入800亿美元用于AI数据中心。
这些投资开始产生实际影响。英伟达本周与韩国政府及企业达成协议,供应超26万颗Blackwell芯片,用于提升移动设备与机器人芯片制造的AI化水平。
黄仁勋将当前阶段定义为“十年建设周期的开端”。他预计,全球现有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计算机资产都需要向新的AI计算平台迁移,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03 计算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AI正在引发计算架构的重塑。黄仁勋指出,这是继IBM System/360之后60年来计算领域的首次根本性变革:“从能源需求、芯片架构、基础设施,到软件系统、AI模型与应用层,每一层都在被重新定义”。
传统软件运行于CPU,而AI依托GPU运作,这种差异导致整个技术栈需要重构。黄仁勋形容,这种转变不仅涉及硬件,还包括系统软件、AI模型和上层应用的全栈更新。
这一转变具有历史意义。黄仁勋表示,计算机行业过去60年基本保持不变,而英伟达“重新发明了计算机”,创造了新的计算方法。智能作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品”,现在可以通过AI技术为各行各业生成。
新兴的“物理AI”领域正加速发展。黄仁勋在GTC大会上演示了如何通过Omniverse数字孪生技术训练机器人,表明AI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渗透的趋势。
04 产业影响与未来轨迹
AI将从工具演变为生产力主体。黄仁勋预测,随着全自动化制造工厂崛起,AI将直接“参与工作”,未来重塑全球约100万亿美元规模的产业体系。
各行业已显现转型迹象。在APEC会议讨论中,AI首次被列为主要议题,反映出其对经济的全面影响。黄仁勋认为,AI技术将渗透制造、能源、物流、医疗、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英伟达的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印证了市场对AI潜力的认可。黄仁勋指出,这一估值源于公司“发明了新的计算方法”,而智能作为最有价值的商品,其生成能力正推动增长。
面对未来,黄仁勋保持乐观。尽管地缘政治因素使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但他强调服务中国市场符合双方利益,并希望“正确的答案将会出现”。
黄仁勋的APEC演讲勾勒出AI产业的清晰轨迹:良性循环已形成闭环。当AI不仅产生价值而且实现盈利时,资本投入从“可选”变为“必选”,推动整个计算栈重构。随着十年建设周期展开,AI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生产力主体,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从芯片制造到全自动工厂,AI良性循环的核心在于盈利能力的实现。当资本追逐AI不再是出于信仰而是基于回报,技术革命才真正触及经济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