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眼镜爆发前夜:百镜大战开启智能穿戴新纪元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04
摘要: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AI眼镜出货量同比激增54.9%,小米新品首发三日销量近5万副。当AI眼镜重量从566克降至40克,价格下探至千元级,这场“百镜大战”正从极客圈走向大众市场。2025年,AI眼镜行业迎来转折点。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球AI眼镜出货量达255.5万台,同比增长54.9%,其中音频及拍摄类眼镜增速高达256.8%。上半年中国,AI眼镜爆发前夜:百镜大战开启智能穿戴新纪元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AI眼镜出货量同比激增54.9%,小米新品首发三日销量近5万副。当AI眼镜重量从566克降至40克,价格下探至千元级,这场“百镜大战”正从极客圈走向大众市场。

2025年,AI眼镜行业迎来转折点。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球AI眼镜出货量达255.5万台,同比增长54.9%,其中音频及拍摄类眼镜增速高达256.8% 。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全渠道零售量46.8万台,同比增长148% 。

市场热情从电商平台可见一斑:小米AI眼镜上市头三天销量逼近5万副,京东“618”期间智能眼镜成交量暴涨近7倍 。这场由技术革新和需求升级共同驱动的产业变革,正重塑人机交互的未来图景。

01 新品爆发:从支付到直播,场景多元化加速

2025年成为AI眼镜产品元年 。6月,灵伴科技联合支付宝推出全球首个智能眼镜支付方案,用户通过Rokid Glasses“看一下”即可完成支付 。随后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集成拍摄、直播、导航等十多项功能,起售价1999元 。

技术迭代推动功能边界持续扩展。目前AI眼镜已从早期的提词、翻译基础功能,演进到直播、扫码支付、健康监测等多元场景 。蚂蚁集团推出的gPass可信连接技术框架,正推动AI眼镜在文旅、医疗等垂直领域落地 。

产品形态也实现重大突破。雷鸟创新CEO李宏伟透露,AI眼镜重量已从2019年的566克优化至40克以下,佩戴舒适度显著提升 。多家厂商采用钛合金材质和模块化设计,在轻量化与性能间寻求平衡 。

价格下探加速普及。当前主流机型价格集中在1000-4000元区间,维深信息测算小米AI眼镜税后成本约1281元,为后续降价留出空间 。业内预计消费级AI眼镜价格将持续走低 。

02 产业链动员:从芯片到渠道,生态协同成型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布局。IDC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1451.8万台,中国市场增速领先全球,五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55.6% 。

芯片与光学组件成为突破重点。万有引力公司研发的AR芯片将延时缩至10毫秒,有效解决眩晕问题 。溢彩芯光开发的钙钛矿量子点显示芯片,提升亮度同时降低功耗 。这些核心部件突破为整机性能提升奠定基础。

资本市场敏锐捕捉到机遇。2024年全球AI眼镜相关企业融资超14起,单笔融资额显著提升 。A股市场超30家AI眼镜概念公司预计2024年业绩大幅上升 。

渠道建设同步推进。博士眼镜已与星纪魅族、雷鸟创新等品牌达成合作 。毛源昌眼镜在杭州旗舰店开设智能眼镜体验区,推动线下体验销售 。传统眼镜商的入局加速产品从科技圈向大众市场渗透。

03 技术攻坚:续航与交互的瓶颈突破

尽管市场热情高涨,AI眼镜仍面临续航、交互、生态三大瓶颈 。目前产品持续使用时间约4小时,难以满足全天需求 。重量与性能矛盾突出,增加显示模块后机身往往超40克,影响佩戴体验 。

技术路线出现分化。Rokid等企业坚持“重技术”路线,聚焦AR显示与多模态交互 。小米则选择“轻量化”策略,优先满足日常佩戴舒适度 。这种分化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推动市场双线发展。

创新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天翼AI与合作伙伴开发双芯片设计,主芯片处理视觉任务,附属芯片优化音频与功耗 。外接电池方案也在探索中,未来可能通过分离式设计平衡续航与重量 。

软件生态构建是关键挑战。清华大学喻纯教授指出,当前硬件算力有限制约复杂功能运行,中低端产品难以动态加载应用 。蚂蚁集团gPass框架试图打通设备孤岛,实现跨平台安全交互 。

04 未来路径:从手机附属到下一代计算平台

行业对AI眼镜的终极形态形成共识:下一代个人终端 。华泰证券分析师王兴类比,现阶段AI眼镜类似智能手机初期,需经历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

短期定位是手机协同伴侣。高燕认为,手机仍将承担主要运算,眼镜负责可视化交互 。小米可穿戴事业部总经理张雷将AI眼镜定义为“随身AI入口”,在出行、会议等场景辅助手机 。

长期看,独立运算能力是关键。万有引力创始人王超昊表示,正在研发直接植入XR芯片的算力模块,使眼镜脱离手机独立运行 。这意味着AI眼镜可能复刻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进化路径。

市场爆发时点渐近。天翼AI家庭和个人产线负责人朱培栋预测,AI眼镜的“iPhone时刻”可能在2026年出现 。IDC则预计2030年AI眼镜在医疗、教育等B端市场渗透率将超30% 。

随着技术瓶颈逐步突破和应用场景持续丰富,AI眼镜正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商用。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突破1400万台,2026年有望达到千万级 。

这场“百镜大战”不仅关乎硬件销量,更是生态与标准之争。当蚂蚁集团gPass框架开始连接不同品牌,当开源大模型降低开发门槛,AI眼镜有望真正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

未来三年将是行业关键窗口期。技术突破、成本下探与生态建设将共同决定哪些企业能在这场竞赛中胜出,并重塑人机交互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