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重塑科学探索:进博会上的天文学与哲学对话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20
摘要:在2025年11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期间,一场题为“谁在探索未来:AI、人类和科学的边界与越界”的主题对谈在国家会展中心展开。这场活动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UP!》编辑部与三联书城读书会联合主办,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AI重塑科学探索:进博会上的天文学与哲学对话

 

在2025年11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期间,一场题为“谁在探索未来:AI、人类和科学的边界与越界”的主题对谈在国家会展中心展开。这场活动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UP!》编辑部与三联书城读书会联合主办,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楠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余明锋两位学者,从天文学和哲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探索本质。此次对谈是进博会框架下高端思想交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进博会不仅是商品贸易平台,更是前沿思想碰撞的舞台。

一、AI作为科学探索的“必需路径”

李楠研究员从天文学发展史切入,指出天文学始终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从古人观星定历法到现代大型观测项目,科学探索方式不断革新。他特别提到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SKA)”国际合作项目,建成后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互联网数据总和。面对这种“数据海啸”,AI已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科研的“必需路径”,不仅帮助筛选数据和绘图,更能探索知识空白区域。李楠分享了自己从2017年开始从事AI与天文交叉研究的经历,描述AI正逐渐成为科学家身边的“智能助手”,类似于钢铁侠的“贾维斯”系统。

二、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哲学思辨

余明锋副教授从哲学角度提出分析AI的三个时间维度:短期(五年内)AI处于资本推动的“泡沫期”;中期(十年左右)将实现与产业科研的真正融合;长期则关乎“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他尖锐指出,当前AI大模型建立在“相关性”基础上,而人类知识体系依赖于“因果性”,但这一区分可能并非绝对。余明锋引用怀疑论者休谟的观点,质疑人类所谓的因果是否本质上是“被暂时认定的最强相关性”。他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相关性”概念,以沃尔玛案例(飓风前蛋挞销量上升)说明实用价值有时比严格因果更重要。

三、科学范式的潜在变革

对谈中,李楠提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将第谷与开普勒的观测数据交由AI处理,可能不会导出开普勒三定律,而是直接产生牛顿力学或其他未知理论。这表明AI或许能帮助“拓展科技树”,增加科学发展的可能路径。余明锋对此回应称,AI可能改变科学研究生态,使其从“少数天才主导”转向“多元理论竞争”的达尔文式演化,这不仅不会取代科学家,反而可能激发更大创造力。二人均认同,这种变革将使科学更加民主化,打破传统精英主导的研究模式。

四、AI时代的人类独特性

在情感层面,余明锋指出AI虽能提供“百依百顺”的情绪支持,但真正的人类情感建立在包含抗拒、误解甚至痛苦的“张力”之上。这种张力反而揭示了人类情感的独特价值。在理性层面,双方探讨了人类知识的本质——究竟是发明还是发现。余明锋以数学为例,认为1+1=2是基于人类创造的“理想形式”,属发明范畴;而李楠则强调数学背后的逻辑关系具有客观性,是被发现的规律。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发明开启理解通道,发现赋予发明意义,这种循环互动体现了人类的独特能力。

五、未来展望:AI for Science 与 AI for Philosophy

展望未来,余明锋描绘了“AI for Philosophy”的愿景:创建“柏拉图AI”“尼采AI”与现代人对话;实现跨文明哲学理解;使哲学重新站到知识前沿。李楠则区分了当前“AI for Scientists”(处理重复工作)与未来“AI for Science”(具备逻辑推理能力)的区别,认为后者将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这些观点与进博会倡导的“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主题相呼应,体现了技术创新与人文思考的深度融合。

此次对谈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探索的多元可能性,在进博会这个推动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上,天文学与哲学的对话为思考科技与人类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如进博会旨在打造的交流环境,这种跨学科对话有助于构建更加包容、创新的知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