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普惠化进程加速:降低应用门槛与弥合数字鸿沟的消费市场变革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的浪潮下,消费市场的新需求、新场景与新业态持续涌现,智能化与个性化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我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加快转型。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消费市场形态,还通过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减少数字鸿沟,推动了智能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供需适配质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已发布超过1500个行业模型,覆盖50个重点行业领域和700余个具体场景,展现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智能家居、智慧商圈、数字金融、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创新,正不断拓展消费场景,优化消费者体验。例如,在家电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智能家电零售额保持高速增长;在汽车行业,我国已构建起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的完整产业链,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批量上车,为行业迭代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这些进展体现了人工智能在提升产品丰富度和服务温度方面的双重价值,健康助手、外骨骼机器人、远程教育等应用以更精准、高效的方式改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服务质量,推动工作、学习、生活迈向“人机协同”新范式。
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门槛是推动技术普惠的关键。技术进步是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门槛的核心,需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自主研发能力,在智能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受限于资金、人才和技术能力,参与人工智能应用的难度较大。因此,需构建开放协同的技术生态,推广轻量化模型与边缘计算技术,使人工智能在算力资源受限的环境中仍可高效运行。同时,通过资源开放促进全球合作,依托开源平台推动代码、数据、算法等要素的共享整合,能够有效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在消费端,人工智能服务的无障碍化、适老化改造也至关重要,只有确保所有群体均能平等、便捷地享受技术红利,才能真正实现包容性发展。
数字鸿沟的弥合需要多层次、系统化的努力。当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并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演化为“智能鸿沟”。全球仍有近26亿人未接入互联网,发展中国家在算力资源、技术应用和规则适应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应强化基础设施的均衡布局,推动5G网络、算力设施等向乡村和偏远地区延伸,努力消除“网络鸿沟”。在能力建设上,需提升全民数字素养,通过分层培训、专项面授等形式增强用户对技术的获取和使用能力。此外,各国在数据隐私、跨境流动、算法透明度等方面的规则差异,也要求通过多边合作建立统一标准,减少合规成本,为技术推广扫清障碍。
人工智能与消费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技术底层的要素支撑。加快高质量语料库和行业数据集建设,能够实现数据供给创新,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在商业体系中,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扩展现实等技术的集成运用,可以显著提升供需适配的质量和效率。运营端应深入挖掘商圈大数据平台功能,基于客流量、用户画像等数据研判消费特点,完善用地规划、招商引资、物流管理等智慧服务;消费端则需构建个性化推荐、精准化营销和沉浸式体验等智慧商业新模式。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通过“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重点行动,培育智能经济新形态,使全体人民共享技术发展成果。
人工智能在消费市场的应用仍处于探索期,面临隐私保护、算法规则、责任界定等挑战。消费者在体验新技术新鲜感的同时,容易对数据安全、伦理风险产生不安全感。因此,需构建灵活包容的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有序推动应用合规落地。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应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动态监测风险,针对新问题及时修订配套规范。同时,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推动技术落地时确保服务的灵活性、包容性和人性化,避免“算法偏见”或“数字歧视”,从而增强消费者信任,扩大智能化消费需求。
总体来看,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门槛、弥合数字鸿沟,是释放消费市场潜能的关键路径。在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的多元驱动下,人工智能将更深度地融入民生领域,推动智能服务从“功能体验”向“认知情感”升级,从“千人一面”转向“一人千面”,最终实现消费提质与福祉提升的良性循环。未来,唯有坚持技术普惠与治理优化并重,方能在数字时代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消费市场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