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交通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与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0-17
摘要: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正式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的总体要求,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与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正式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该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旨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转型,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一、分阶段目标:2027年广泛落地,2030年深度融合

《实施意见》明确了分阶段发展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实现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完成落地部署,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人工智能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交通运输系统,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并形成较为完备的交通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二、关键技术供给:攻关应用技术、创新智能产品、建设行业大模型

在关键技术供给方面,《实施意见》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

1. 开展应用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与导航、复杂环境自主决策与群智协同等共性技术,并开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智能运维管控、灾害预警等行业技术研究。

2. 加快智能产品创新:覆盖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公路高性能监控装备、无人机、智慧列车、智能船舶、施工维养机器人等多类智能产品与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3.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构建贯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治理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与工具链,为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底座。

三、创新场景赋能:聚焦七大领域推动示范应用

在创新场景赋能方面,《实施意见》聚焦七大领域部署重点任务:

? 组合辅助驾驶: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智能驾驶大模型示范应用,推动车路云协同系统建设。

? 智能铁路:研发具身智能列车与自主协同控制系统,提升动车装备智慧化水平与智能运维能力。

? 智慧航运:推进港口智能化升级,建设“一站式”物流协同系统,推广船舶自主航行技术。

? 智慧民航:优化航线规划与航班运行管理,深化生物识别、智能安检等“无感通行”技术应用。

? 智慧邮政:推动寄递网络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智能收投、自动分拣、智能调度等技术。

? 智能建养: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服役性能智能监测系统,推广应用巡检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

? 联程联运与智慧物流:深化“一票制、一单制”服务,推动人工智能与枢纽管理、智慧供应链深度融合。

四、核心要素保障:强化算力、数据与网络支撑

为保障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实施意见》要求加强核心要素支撑:

? 算力供给:统筹优化行业算力资源,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动态整合企业算力,因地制宜强化保障。

? 数据集建设:加快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共享与授权运营。

? 泛在网络设施:推动人工智能与5G、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构建实时监测感知体系,实现“连接提速”到“算力增效”的升级。

五、产业生态优化:构建联盟、完善治理、集聚人才

在产业发展生态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三项举措:

1. 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通过共享算力、共建语料、共训模型培育开放生态。

2. 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建立标准体系与安全评测机制,制定应用安全指南。

3. 加快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建设人工智能科教融汇中心,复合型人才培养。

六、保障措施:协同机制与安全合规并重

《实施意见》明确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建立部际协同、央地联动、政企协作的协调发展机制。同时,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合规管理,建立分级分类安全制度,以应对人工智能应用潜在风险。

该文件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式进入“人工智能驱动”新阶段,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的双重发力,有望显著提升系统效率、安全水平与服务品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