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勾勒AI赋能千行百业新图景
黄浦江畔,AI浪潮奔涌。800余家企业、3000余项前沿技术、70多国嘉宾,共同书写人工智能从“未来时”到“进行时”的变革篇章。
2025年7月26日至29日,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成功举办。这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展示前沿科技3000余项,其中100余款产品实现“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
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等国际顶尖奖项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以及200多位产业领袖。大会围绕“学术突破、软硬结合、全球治理”三大焦点,全面展现AI技术前沿、产业趋势与全球治理的最新实践。
01 盛会规模创纪录,AI成果集中爆发
本届WAIC创下多项历届之最。展览面积突破7万平方米,较往年有显著增长。展品数量与质量双双提升,共展示3000余项前沿技术,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
重大产业项目签约成果丰硕。大会期间共促成31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过150亿元,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采购需求同样旺盛,300余个项目采购意向金额超160亿元。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全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2018年首届大会的探索起步,到2025年的第八届盛会,WAIC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风向标。正如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英所言:“过去谈AI是‘未来时’,现在是‘进行时’。”
02 技术前沿突破,大模型转向垂直深耕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参数竞赛的粗放阶段,转向垂直领域的精准突破。多家企业在WAIC上展示了将技术转化为专业生产力的创新路径,凸显“智能+工程”双轮驱动的新范式。
蚂蚁数科发布的金融推理大模型Agentar-Fin-R1,聚焦金融业专业壁垒,在FinEval1.0等权威评测中超越同类产品。该模型构建了涵盖6大类66小类场景的金融任务体系,依托千亿级专业语料与加权训练算法,实现复杂业务的精准推理。
社交平台Soul App在社交领域的AI创新展现了生态多样性。其自研的端到端全双工语音通话大模型摒弃传统VAD机制,赋予AI自主决策对话节奏的能力,在群聊派对AI主持场景中,能自然活跃气氛并提升互动体验。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依托1.7亿篇文献构建知识地基,将以往需要3至5天才能完成的文献调研工作缩短至20分钟。这一突破彰显了AI在科学研究中的赋能潜力。
03 产业落地加速,AI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开始赋能千行百业。从智能制造到民生服务,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传统产业生态。
在工业领域,宝信软件与宝武钢铁集团联手研发的“钢铁大模型”已实现105个钢铁行业典型场景深度应用,关键工序覆盖率突破85%,实现工业大模型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赋能新阶段。
医疗健康领域,联影智能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联合研发的脑转移瘤AI系统,可自动显示病灶信息并生成影像报告,目前已在全国400余家医院落地。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实战演示中,3名医生借助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整体效率提升25%。
自动驾驶技术也取得显著进展。承担大会部分接驳服务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已为全球用户提供超过1100万次出行服务。串联起世博洲际酒店、浦东国际机场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之间的Robotaxi接驳路线,展示了L4级自动驾驶在长距离、多路况客运服务中的应用前景。
04 具身智能突破,机器人应用场景扩容
本届WAIC上,具身智能成为亮点之一。从双足机器人到智能终端,人工智能通过硬件载体渗透到服务、医疗、制造等实体场景。
擎朗智能的“机器人打工天团”成为展会焦点,其全球首秀的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在中央展区完成爆米花制作、饮品调制等服务流程,动作精度与环境适应能力令人瞩目。擎朗智能通过多形态机器人协作,构建了覆盖餐饮、医疗、剧院的全场景服务网络。
在“WAIC里·技能大舞台”空间,青龙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物料分拣;智元新创远征系列机器人可以敲乐鼓、写书法;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威客小吃街区域,机器人不仅可以剥鹌鹑蛋,还可以抓豆腐,展示了精细的动作控制能力。
智元机器人已实现1000台量产下线,针对物流、康养陪护等不同场景发力。国家电网自主开发的“天擎”机器人,能够在高压线上自主补装线路零件。这些应用展示了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下的实用价值。
05 年轻力量崛起,AI一代成为创新主力
本届大会上,一批 “95后”“00后” 科研新锐开始崭露头角。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一代正从人工智能创新的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大会特别设立了“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议题,为年轻人提供更大的创新对话平台。这些议题研讨生命科学、新AI架构、AI与数学融合等前沿问题,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展示舞台。
大会设置的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吸引全球240个项目参评。青年优秀论文奖征集论文近200篇,投稿作者平均年龄29岁,博士及在读群体占比达79.4%,彰显青年的创新潜力。
为培育新生力量,上海动作频频:组建上海创智学院,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创业团队;推动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9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这些举措为AI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06 全球治理协作,中国方案惠及世界
WAIC 2025不仅是技术展示平台,也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对话平台。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并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嘉宾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以中英双语图文结合的形式,集纳了全球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中的部分宝贵成果。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在大会开幕式上正式成立。该中心将积极促进全球各方在人工智能治理理念、规则制定、标准设立等核心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构建具有广泛国际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与规范体系。
中国气象局在展会期间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并向吉布提、蒙古国代表捐赠该智能体,标志着这套气象科学智能体正式走出国门,开启跨国气象防灾减灾的使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这项技术不仅仅造福中国,它是开源共享的。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处的全面变革。从大模型的垂直深耕到具身智能的商业化突破,从年轻人才的崛起到全球治理的合作,AI正以更务实的姿态重塑千行百业。
随着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倡议成立和《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的发布,中国正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全球智慧在上海交汇,人工智能的故事正在黄浦江畔不断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