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破解AI“只会思考不会干活”难题,周鸿祎称将催生“超级个体”

大模型如同拥有聪明大脑的智者,而智能体则为这个智者装上了可行动的手脚,使AI从对话伙伴转变为能够实际完成任务的数字员工。
2025年10月17日,石家庄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迎来关键洞察。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数据产业生态大会上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以智能体为核心的下半场,这一转变将重塑个人与组织的工作模式。
周鸿祎表示,当前智能体兴起的条件已经成熟:算力成本下降、大模型开源免费、推理能力提升三大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一趋势。智能体开发正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从模型训练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抓手。
“如果AI的发展只停留在大模型阶段,就会变成一个玩具。”周鸿祎在演讲中直言不讳。相比之下,智能体将帮助AI从“聊天助手”升级为“数字员工”,真正嵌入业务流程,成为连接技术与场景的桥梁。
01 三大条件成熟,智能体破解AI“有脑无手”困境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迎来转折点。周鸿祎分析,算力成本下降、大模型开源免费与推理能力提升三大突破共同催生了智能体的兴起。
智能体本质上是为解决大模型“有脑无手”的问题而诞生。周鸿祎生动比喻:“大模型相当于头脑,能说会道,能思考、能规划、能推理,但是没有手跟脚,没有身体,不会使用各种专业工具,所以不能直接干活。”
智能体与传统大模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执行能力。周鸿祎指出,大模型虽具备强大推理和生成能力,但缺乏执行能力,仅能被动响应,无法直接完成实际工作。
智能体应运而生,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周鸿祎将智能体比作“虚拟空间里的机器人”,其具备四大核心能力:分解和规划任务的能力、记忆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分工协作的能力。
02 智能体与传统大模型:从问答到执行的跨越
智能体与传统大模型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能力,更在于其定位和运作模式。周鸿祎强调,“不能再把智能体当成简单的软件或工具。它更像是一位实习生、一位助理,甚至是一个可以独立工作的虚拟员工,要用对待人的态度去对待它。”
这种定位转变意味着智能体不再仅仅是信息处理工具,而是能够主动承担任务的数字实体。周鸿祎指出,真正的智能不是回答问题,而是解决问题。
智能体通过强化学习与任务规划,能够将目标拆解为可执行路径,在试错中完成任务闭环。这种“慢思考”能力正是智能体区别于传统大模型的核心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智能体展现出显著的高效性。周鸿祎举例,人工拍摄和制作一个一分钟的广告片需要约一个月时间,而多智能体全自动协作仅需30分钟即可完成。这种效率提升预示着智能体在产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03 个人与组织重塑:从“超级个体”到“超级组织”
智能体的普及将重新定义个人与组织的工作模式。周鸿祎预见,个体将从“执行者”转变为智能体的规划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如果我们每个人手里有三五十个智能体,每天没日没夜地帮忙干活,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就会进一步解锁,成为‘超级个体’,成为‘超级员工’。”周鸿祎描绘了这一未来图景。
在组织层面,企业将转型为“超级组织”。周鸿祎指出:“美国不少初创公司仅数十人,却能创造千人团队效益,秘密就在于智能体高效工作。”
这种变革不仅提升效率,更重新定义组织边界。当企业内每个员工都能有效管理大量智能体时,组织将形成“硅基员工”和“碳基员工”混合工作的新模式。
周鸿祎特别强调,在智能体时代,“很多活被智能体干了,那人干什么呢?人要成为智能体的规划者、领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这一转变要求个人角色进行根本性调整。
04 应用前景:专业智能体市场潜力比传统软件大十倍
智能体在实际产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周鸿祎特别强调专业智能体的价值:“通用智能体‘博而不精’,既缺少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能力也难以实现跨领域泛化;而专业智能体聚焦单一领域或单一任务,不仅更容易落地应用,还能深度融入企业现有业务流程,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工业领域专业智能体的市场潜力,周鸿祎预测其发展前景将比传统软件大10倍。他分析:“传统软件只是基础效率工具,不仅需要人主动操作,最终效果也受使用者能力影响、难以界定;而专业智能体可以同时替代软件的工具属性和人力的执行属性,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提升成果质量,实现更优效的降本增效。”
360集团已推出智能体工厂平台,该平台可以低门槛、快速打造智能体,无需编程能力,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就能让人人都能定制L3智能体和L4多智能体蜂群。这一举措旨在降低智能体的应用门槛。
周鸿祎还将智能体的演进分为五个层级:从L1聊天助手,到L2工作流智能体,再到L3推理型智能体、L4多智能体协作,直至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进化、自我迭代的L5级智能体。这一框架为智能体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05 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需提前布局基础设施
随着智能体应用的普及,算力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周鸿祎预警,智能体若在百行千业普及,整体算力需求可能增长上万倍甚至更高,现有城市算力中心可能难以满足未来需求。
周鸿祎分析,智能体发展导致的算力需求将远超当前大模型聊天场景。因为智能体需要持续运行、处理复杂任务并协调多个子系统,这些操作对计算资源的要求远高于简单问答。
面对这一挑战,周鸿祎建议提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必须前瞻性地规划和完善算力基础设施,以应对智能体普及带来的计算需求激增。
360集团在这方面已有实践。周鸿祎介绍,目前纳米AI已实现L3级推理型智能体连续执行100步任务0出错、单次消耗Token100万、调用100+工具,任务成功率达98.2%。这一技术进步为智能体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智能体正推动AI从“思考”走向“行动”。随着360集团宣布“All in Agent”战略,智能体工厂平台已开放使用,专业智能体有望在各行业快速落地。
“AI不会淘汰人,但会淘汰不会使用AI的人。”周鸿祎断言,未来竞争力在于能否“领导”智能体团队。当每个人都能指挥数十个智能体协同工作时,个人生产力将实现指数级提升,人类工作模式将迎来根本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