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角逐AI新时代:雄心、合作与挑战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11月4日的国会施政演说中宣布,将把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核心战略,以“跃升为AI三大强国”为目标,并大幅增加2026年AI预算至10.1万亿韩元(约合535亿元人民币),约为2025年预算的三倍。同时,韩国还将推进“智能强军”计划,把传统武器体系升级为AI时代的尖端武器体系。
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李在明提出人工智能倡议,韩美签署“科技繁荣协议”,加强在AI、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领域的合作。芯片巨头英伟达宣布向韩国提供26万枚尖端芯片,与韩国企业和政府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尽管雄心勃勃,但韩国在AI领域面临人才外流、技术依赖等多重挑战。韩国国会立法调查处调查官郑俊华指出,韩国在AI投资速度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中国、法国等主要国家。
战略布局:从预算投入到国际合作
韩国政府将2026年预算案定位为“开启AI时代的首份国家预算”,尖端战略产业研发预算增至历史最高的35.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9.3%。李在明强调,明年是开启AI时代、开创国家百年新征程的历史性起点,必须全力追赶。
在国际合作方面,韩国积极借助美国力量提升AI实力。10月29日,韩美签署“科技繁荣协议”,承诺加强在AI、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此外,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10月底访韩,与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和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会晤,宣布向韩国提供26万块图形处理器(GPU),助力启动韩国AI项目。
独特优势与严峻挑战
韩国在AI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半导体制造能力。在HBM(高带宽内存)芯片领域,SK海力士和三星的合计份额达到近80%,主导着市场。HBM芯片是AI应用的核心硬件之一,通过将DRAM芯片叠加,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并降低功耗。
然而,韩国面临严峻的人才挑战。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2025年AI指数报告》,韩国的AI人才净流出规模为每万人流出0.36人,在OECD38个成员国中排名第35位,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3年呈负值。韩国业界有声音称“有车却没有司机,有枪却没有子弹”,形象地描述了这一困境。
中美竞争下的战略选择
面对中国在AI领域的快速进步,韩国感到强烈焦虑。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懿黑指出,韩国被夹在中美之间,不断面临选边困境,在此背景下,韩国战略界将科技实力看作是维持外交空间、确保战略自主的关键手段。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慧智表示,自从中美科技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取得突破后,韩国派遣了很多代表团赴华访问尖端科技企业,来访后反馈确实体会到了中国技术的强大,由此引发韩国强烈的焦虑感。
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希望将韩国企业在存储芯片生产中的优势与自主AI开发结合起来,已指示一些大型企业和有潜力的初创公司重点利用本土技术,开发国家级基础AI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