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巨头豪赌AI:资本支出狂飙下的泡沫隐忧与分化现实

一边是创纪录的资本支出,一边是市场的疑虑与分化,科技巨头正在用真金白银为AI未来下注,这场豪赌的背后是供需失衡的行业现实与对未来的不同判断。
尽管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日益加剧,美国科技巨头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增加资本支出。最新财报显示,谷歌、Meta、微软和亚马逊四家巨头均在2025年第三季度大幅上调资本支出预期,并明确表示这一增长趋势将延续到2026年。
市场对这股投资热潮的反应却出现明显分化:Meta因巨额投入导致股价单日大跌11%,而谷歌和亚马逊则因展现出清晰的盈利路径获得市场认可。这种分化凸显了投资者对AI投资能否转化为实际收益的高度关注。
01 资本支出狂飙,四大巨头投资规模创纪录
2025年第三季度,美国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微软20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7-9月)资本支出高达349亿美元,远超上一季度的240亿美元和分析师预期。
Meta将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预期的最低水平提升40亿美元,达到700亿至720亿美元之间。谷歌也在年内第二次上调预期,预计全年资本支出将在910亿至930亿美元之间,几乎是2024年全年支出的两倍。
亚马逊预计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将达到1250亿美元,而此前第二季度已支出314亿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巨头均预测2026年资本支出将继续增长。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财务官阿纳特·阿什肯纳齐明确表示,预计公司2026年资本支出“将大幅增长”。
微软董事长兼CEO萨蒂亚·纳德拉指出,由于对公司云服务的需求极大,微软将在今年内把整体AI算力提升超过80%,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将数据中心的整体规模扩大一倍。亚马逊CEO安迪·贾西也透露,自2022年以来,亚马逊的数据中心容量已经翻了一番,并预计将在2027年底前再次翻倍。
02 市场反应分化,Meta股价暴跌云厂商受捧
尽管科技巨头都在加码AI投资,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Meta财报发布后第二天股价大跌11%,创下自2022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总市值一日蒸发2200亿美元。
市场对Meta的担忧主要源于其商业模式特点。研究机构CFRA Research分析师Angelo Zino指出:“不同于微软、谷歌和亚马逊,Meta并非直接面向外部客户的云服务供应商,其高额资本支出无法得到充分回报的风险更大。”
Meta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在财报电话会上为投资策略辩护称:“现在尚处于早期投资阶段,但我认为,我们已经看到了AI在核心业务中的回报。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加大投资力度。”他强调,Meta的AI项目所需的算力持续增长,使公司在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方面的支出增加,这些投资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带来可观利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和亚马逊因其清晰的盈利路径获得市场认可。谷歌股价在财报发布后第二天上涨2.45%,亚马逊股价在10月30日盘后飙升超13%。
03 云业务增长提速,成AI投资回报关键指标
云业务的强劲表现成为投资者评估科技巨头AI投资回报的关键指标。2025年第三季度,三大云巨头的业务均实现加速增长。
亚马逊AWS云业务本季度营收330.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创下自2022年以来最快增速。微软Azure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未履约的云合同总价值达到3920亿美元。谷歌云收入增长34%至151.57亿美元,积压订单达到1550亿美元。
谷歌还展示了AI在搜索业务中的应用成果。截至第三季度末,嵌入谷歌搜索引擎的AI产品“AI模式”在美国拥有7500万日活跃用户,该模式下的搜索查询量在第三季度翻了一倍。同时,公司已开始在AI模式中测试广告功能,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财经网站Investing.com高级分析师Thomas Monteiro指出:“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中,谷歌能够在不损害利润率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印象深刻。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司的资本支出并没有像许多人所预期的那样对利润率造成压力。”
04 供需失衡持续,微软修改预期应对需求增长
AI领域的供需失衡状况比预期更为严重,导致微软不得不修改此前预期。微软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在7月曾表示,预计2026财年的资本支出增速将低于2025财年。但三个月后,公司修改了这一预期。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AI泡沫时,胡德回应称,即便微软在近几个季度内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仍无法满足客户对AI和其他服务的需求:“我原以为我们能赶上,但事实并没有。需求正在增长,而且并非只在一个领域增长,而是在多个领域同时增长。”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也谈到供需失衡问题:“由于亚马逊的产能有限,客户正在快速抢购其云计算和AI服务。目前,就整个行业而言,瓶颈或许在于电力。我认为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瓶颈可能会转移到芯片上。”
这种供需失衡不仅发生在美国。随着全球范围内企业加速将AI融入业务体系并将算力需求转向云端,科技公司在AI产品和数据中心上的投资已成为必然选择。
05 AI泡沫争议,业内担忧估值过高
随着AI投资热度持续攀升,业内对“AI泡沫”的担忧也与日俱增。一些人工智能公司首席执行官公开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德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L的首席执行官Jarek Kutylowski表示:“我认为目前的估值有些过高,泡沫似乎正在酝酿之中。”Picsart的首席执行官Hovhannes Avoyan也指出:“我们看到很多人工智能公司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估值却非常高。”
著名“大空头”投资者迈克尔·伯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担忧。他指责大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云服务提供商低估了芯片的折旧费用,并警告称甲骨文和Meta等公司的利润可能被严重高估。
然而,判断AI是否存在泡沫的关键在于观察其能否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否切实提升劳动生产率。当前美国AI投资似乎更热衷于追逐算力竞赛,而非真正服务于产业需求,这种技术堆叠倾向引发市场对行业健康度的担忧。
06 未来展望:AI投资路径分化与产业融合
展望未来,科技巨头的AI投资路径可能出现进一步分化。拥有云业务的巨头可能通过其云服务模式将AI投资转化为持续收入,而其他公司则需探索不同的商业化路径。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表示:“我们正在大幅提升产能,而且在保持产能提升的同时,也能将其转化为收益。”标普全球分析师Melissa Otto也认为,亚马逊云业务和核心零售业务的强劲表现表明“亚马逊并没有追逐泡沫,而是一家正在全力运转的公司”。
从更宏观视角看,AI投资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与美国不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医疗等领域,AI技术正逐步融入生产流程,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正如分析所指,AI技术是否真正创造了价值,并不在于模型参数有多少、算力指标有多快,而在于它是否让工厂的流水线运转得更顺畅,能否让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高效。这场由科技巨头主导的AI投资浪潮,最终将接受实体经济检验。
科技巨头面临的挑战已经从“是否投资AI”转变为“如何智能投资AI”。资本支出只是手段,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的企业。在AI这场马拉松中,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比短期的资本实力更具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