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失业潮已悄然发生,我们如何应对?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20
摘要: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李石教授在《数字时代的政治》一书中提出的“以更好的分配制度应对数字技术应用造成的失业问题,并尝试拓展对‘劳动’的固有看法”这一观点,为我们系统思考AI时代的就业挑战与制度回应提供了重要框架。这一理,AI失业潮已悄然发生,我们如何应对?

 

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李石教授在《数字时代的政治》一书中提出的“以更好的分配制度应对数字技术应用造成的失业问题,并尝试拓展对‘劳动’的固有看法”这一观点,为我们系统思考AI时代的就业挑战与制度回应提供了重要框架。这一理念不仅洞察了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本质,也指出了社会制度适应性改革的关键方向。

1. AI失业潮的现状与本质特征

李石教授明确指出“AI失业的大潮已经在悄然发生”,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停止大规模招聘新员工以及传统岗位被系统性替代的趋势上。从本质来看,这一失业潮具有结构性特征:一方面,枯燥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被机器取代,这实际上是对人类劳动的一种解放,使人们有可能转向更具创造性的工作领域;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的特殊挑战在于工业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转型叠加”,这使得就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远高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研究表明,2014年至2023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口已减少超过1500万人,而工业机器人密度每提升1%,企业整体劳动力需求则下降0.18%。

2. 分配制度创新的三条路径

面对AI带来的就业挑战,分配制度创新成为关键应对策略。全民基本收入(UBI) 是近年来得到许多学者赞同的制度创新,它主张给予所有人一份固定收入,无论是否工作。这一制度可为失业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技术性失业带来的冲击。同时,需要建立 “全民基本保险制度” ,构建社会安全网。此外,还应促进 “数字红利的普惠包容” ,通过社会政策确保数字技术创造财富能够更公平地分配。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拉大了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差距。

3. 劳动观念的重构与价值再认识

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拓展对“劳动”的传统认知。除了传统的雇佣劳动外,各种形式的数字劳动同样创造价值。例如,个人创作的短视频、公众号文章、直播教学等数字劳动,虽然不一定基于固定雇佣关系,但它们丰富了社会生活,也为平台企业积累了数字资源。这种对劳动概念的拓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数字时代的经济活动与价值创造。在数字社会,社会政策的分配正义要求数字资源被平等持有、数字技术具有向善本位、数字红利实现普惠包容以及数字权利得到公平保护。

4. 终身学习与个人应对策略

面对AI带来的就业市场变革,个人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新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形态。数字社会的一大优势是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网络教育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身特长和意愿选择学习资源。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促进终身学习,但个人也需要主动规划学习路径。研究表明,培养AI商数(AIQ) 和人机协同能力对青年应对劳动转型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育体系也需要改革,将人工智能作为通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中,减少因技能不匹配造成的技术性失业。

5. 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性改革

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稳定劳动关系基础上,而数字经济的平台化、灵活化就业形态对此提出了系统性挑战。适应性改革应包括:从选择性保障向全民保障扩展,从碎片化管理走向系统性风险治理,从风险补偿向能力建设投资转变。这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单位”参保资格认定机制,构建覆盖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网。政府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赋权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提高社会服务供给水平。

综合来看,应对AI时代的失业挑战需要个人、社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个人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社会应重构劳动价值观,认可多元劳动形式;政府则应通过制度创新,在分配正义原则下构建包容性更强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通过这种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才能将技术挑战转化为促进人类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