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破界·感知革命——2025智能家居发展趋势高峰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0日,深圳迎来智能家居行业盛会,云米、海尔、乐动等企业领袖分享AI赋能全屋智能前沿洞察,共探感知技术如何重塑人居体验。
2025年9月10日,由CIOE中国光博会与千家智客联合主办的"AI破界·感知革命——2025智能家居发展趋势高峰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智能家居领域的顶尖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AI技术如何推动智能家居从单点智能向系统化、场景化方向演进,并聚焦光产业与智能领域的深度融合路径。
与会嘉宾包括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零售总经理王兆祥、海尔三翼鸟科技生态平台总经理兼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田云龙、深圳乐动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产品负责人应红峰、北京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五洋等业内权威人士。各方围绕感知技术革新、生态平台共建、智能家居规模化落地等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01 政策与市场:智能家居迎来新发展契机
国家在"好房子"标准中明确将智能化作为住宅标配,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契机。当前全屋智能已从早期以单品和基础功能为主的阶段,迈向系统化、场景化与家电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智能家居产业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7847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8526亿元。这一增长表明智能家居正在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智能家居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活跃态势,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和德国成为当前全球智能家居最活跃的国家,其中亚太地区增速最快。未来3-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有望实现翻倍增长,发展前景广阔。
02 企业实践:云米一站式全屋智能的AI科技应用
云米作为深耕全屋智能领域十余年的企业,致力于将智能家居与智能家电通过AI技术实现真正协同。该公司在净水系统中引入AI动态调控水流及矿物缓释,使家用净水达到天然矿泉水的品质。
在全屋智能方面,云米通过毫米波雷达、多传感器融合及算法优化,实现健康监测、睡眠环境自适应、燃气安全联动处置等深度场景应用。这些技术使得智能家居系统能够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未来,随着本地大模型逐步落地和设备互联能力提升,全屋智能将进一步向主动感知、认知和自主决策演进。这一趋势标志着智能家居正从"功能驱动"向"智能互联"跨越式发展,AI技术的爆发式进步正在推动家居生活迈向更高维度。
03 生态建设:海尔三翼鸟共建开放生态
海尔三翼鸟科技生态平台总经理田云龙指出,智慧家庭行业正从单点智能、系统集成迈入场景化与生态融合的新阶段。这一转型既源于用户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也受到技术演进与产业政策的双重推动。
从需求侧看,消费升级驱动家电与家居一体化发展,用户不再满足于功能实现,更追求个性化定制、全屋互联及整装场景的协同体验。供给侧方面,大模型等AI技术的融入显著提升了产品交互与场景智能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面对这一趋势,海尔提出以"全面技术、生态整合、行业运营"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能力框架。在技术层面,构建覆盖连接、感知与决策的"家庭大脑",依托IoT平台与场景化AI模型实现从被动控制到主动服务的跨越。在生态层面,整合家电、家居、汽车等多行业资源,实现以用户场景为中心的跨域协同。
04 感知技术:乐动机器人的创新与挑战
深圳乐动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产品负责人应红峰分享了"光+应用赋能机器人感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从家庭服务向商用、工业等领域不断扩展,感知系统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需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传感器的高度集成与功能融合,以降低整机体积并提升性能。另一方面,需在导航、避障、场景识别等多任务中实现更精准的感知与决策协同。以扫地机器人为例,行业正从以往分立式、外置式的传感器方案,逐步转向内置化、低高度、多模态融合的系统架构。
乐动机器人自2014年进入该领域,已构建覆盖激光雷达、点激光、超声波等全矩阵传感器产品线。例如其内置激光雷达通过光学与结构创新,将扫地机整机高度降至80毫米以内,同时实现导航、避障与AI视觉的融合感知。
05 芯片支撑:北京君正让智能走进家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五洋在《让智能走进家》的分享中指出,智能家居历经十余年发展,已逐步走向以用户真实需求为核心的实用化、场景化阶段。
真正优秀的智能家居产品应具备四大特质:一是能够解放人力,解决实际生活负担;二是提供主动式便利;三是保障家庭安全;四是满足情感与陪伴需求。这些产品不仅需要实现单点智能,更应融入整体生活逻辑,解决用户"用得上、愿意用"的问题。
作为芯片设计企业,北京君正在智能家居领域提供底层硬件支持。其产品线覆盖通用计算、AI推理、存储、视频编解码等多领域,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家庭监控、医疗设备等终端。
整体来看,智能家居的进一步发展仍需回归用户本质需求,以实用、可靠、易用的产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庭",而芯片及底层技术的持续创新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基石。
06 传感创新:美思先端红外多维感知应用
深圳市美思先端电子有限公司华北运营中心总监张天宇分享了《红外多维感知助力家居智能化》的主题演讲。美思先端作为专注于MEMS传感器精密光学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非分散红外(NDIR)气体检测和热电堆阵列测温两大核心技术,构建了涵盖气体、压力、温湿度、粉尘等多维感知能力的产品矩阵。
从应用案例来看,红外多维感知正深度赋能家居智能化发展。在环境控制方面,二氧化碳与PM2.5传感器助力新风与净化系统实现自主调节。在厨房场景中,热电堆阵列赋能智能厨电实现精准加热与安全监控。
在养老看护、消防安全和活体检测等场景中,红外技术以非侵入、高隐私保护的特点,构建起可靠的安全监测网络。未来,随着传感器进一步走向微型化、多模态融合与算法智能化,其不仅将深化设备间的协同能力,更将推动智能家居从"功能叠加"迈向真正意义上的"认知与适配"。
07 热成像技术:武汉芯火的应用探索
武汉芯火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孙旭辉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红外热成像具备非接触式测温、夜间稳定成像、强隐私保护及轮廓与姿态识别等多重优势。
目前该技术已在智能家居领域实际场景中实现多项功能落地。在安全监控方面,可实现入侵检测与火灾预警,尤其可在烟雾产生前识别温度异常。在健康看护场景,可持续监测儿童或老人体温、睡眠姿态与活动状态。
然而,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三大挑战:硬件成本较高,因涉及特殊光学材料与精密制造工艺;产业链尚未实现跨量级规模生产,制约成本进一步下探;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机制仍需完善。
08 智慧空间:雷盎云元宇宙解决方案
上海雷盎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马驰分享了《Léwin雷盎元宇宙智慧空间解决方案》。在存量市场影响下,房地产领域的集成商们"内卷"现象日渐严重,智慧商业空间的市场在AI技术、元宇宙等新趋势的冲击下,垂直细分领域成为破局的机遇。
针对传统酒吧的"空间固化、体验单一、增长乏力"的困局,Léwin雷盎作为艺术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结合集成控制系统+技术+AI算法和云服务等多种核心优势,推出"元宇宙智慧酒吧解决方案"。
该方案具备VR交互的虚拟场景体验、打破社交互动界限的虚拟形象系统、提高消费频次与客单价的个性化服务等核心功能。从技术架构角度来看,这一方案涵盖了投影仪、背景音乐、智慧主机、路由器、VR眼镜、智慧屏、照明面板传感器、云管理平台等软硬件方案,为集成商提供了新的商机。
09 照明技术:晟瑞科技智能照明解决方案
深圳市晟瑞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灯光控制总监秦科滔分享了《遇见光,感受光智能照明控制解决方案》。作为一家成立十九年的深圳本土企业,晟瑞科技早期以出海业务为主,为国际500强企业及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照明解决方案。
晟瑞科技核心能力集中于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照明控制技术,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包括DALI、KNX、Zigbee、蓝牙及Wi-Fi等,具备从有线到无线、从硬件到云端的全面整合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晟瑞科技代表中国首次进入DALI联盟董事会,体现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的提升,也折射出中国智能照明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全球影响力的增强。从行业角度看,智能照明仍面临协议互通性、系统稳定性与大规模部署成本等挑战。
10 未来展望:AI时代智慧空间的感知与连接
千家智客创始人&CEO向忠宏在《AI时代智慧空间的感知与连接》分享中指出,尽管智能家居领域已广泛应用各类传感器,但对空间状态——包括物理结构、环境参数与人的活动及健康——的感知仍存在大量技术空白与创新机会。
以毫米波雷达为例,目前其应用多集中于初级的人体存在检测,但在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监测、情绪识别及全域无缝覆盖方面仍面临精度、部署与成本等挑战。真正实现从"感知人在"到"理解人状态"的跨越,需打破单点部署逻辑,构建系统化、多模态的传感网络。
在AI驱动下,感知技术正从功能实现迈向情感交互与价值输出。例如,通过多模态情感识别与生成式AI,智能设备可具备情绪感知与共情能力,在养老陪伴、记忆恢复等场景中提供深层情绪价值。
此外,智慧空间也需关注文化适配性,例如利用汉字等文化符号实现更自然、有温度的交互。这表明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和用户情感需求。
本次"AI破界·感知革命——2025智能家居发展趋势高峰论坛"汇聚了智能家居产业链各环节的代表企业,从芯片、传感器到整机产品,从技术研发到生态建设,全面展示了中国智能家居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论坛揭示了一个明确趋势:AI技术正在推动智能家居从单点智能向系统化、场景化方向演进,感知技术的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进步和生态融合加速,智能家居正在向更加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将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