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三次道德承诺:在技术裂变中重构“人之为人”

当会聚技术试图增强人类,当人工智能挑战人类独特性,当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回归“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回应数字时代挑战的本己进路。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广泛应用二进制计算机语言复制、存储、传输、生成信息的数字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透过大语言模型及其应用场景的强劲表现,一方面引发针对人类不可替代性的普遍焦虑,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助力会聚技术(NBIC)乐观愿景的实现。
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成果,将带来人类的增强与繁荣,释放其天性的无限潜能。然而,对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追问“何以为人”,在于深究“人之为人”的丰富意蕴,这需要我们从宏观整体协作呈现其复杂内涵与多重维度。
01 技术浪潮下的身份焦虑:数字时代的人类困境
二进制语言作为计算机的母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底层逻辑。电脑使用二进制进行计算,这种逢二进一的记数法由莱布尼兹所创,其规则简单到只有0和1两个数字,却支撑起了整个数字文明。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人类的身份焦虑。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展现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它们能够进行情景学习、思维链推理和自然指令学习。复旦大学邱锡鹏教授指出,让大模型和现实世界“对齐”,保证模型对人类的可信、诚实、有助、无害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催生了多行星生存想象和人类灭绝主义的悲观愿景。数字革命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地球被一层微弱的数字信号所包围,德拉克博士甚至认为这可能使地球在宇宙中变得“不可见”。
02 人论演进:中国思想界的四十年变迁
中国思想界对人论的兴趣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与哲学引领了关于主体性和思想解放的讨论,德国的哲学人论获得广泛关注。进入九十年代,围绕人论的务虚探讨渐次被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性人”预设悬置而淡出。
千禧年初,基因工程以及克隆技术引发涉及生命伦理的争议反思,但只是昙花一现。当下的数字时代提出了更加高阶的人论挑战,关涉的问题领域和学科类型空前复杂,非任何单一学科所能应对。
2025年11月8日,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洪亮教授围绕“数字时代,何以为人?”展开哲学对谈。这反映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迫切关注,也体现了跨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03 主场议题:从“人的增强”到“人之为人”
在技术话语日新月异的今天,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面临关键选择:是竞逐新概念,在技术话语的下游端承接客场议题?还是立足学科传统及其问题脉络,在对等高度上提出主场议题?
“人之为人”并不等于人的增强和进化,两者之间的混淆对应着方法论反思的缺位。超人类主义许诺借助技术突破人类限度,后人类主义拒绝传统二元论,但这些技术导向的讨论往往忽略了“人之为人”的规范性和经验性维度。
从“人之为人”这个人论层次切入数字时代,这是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回归的本己进路。我们需要批判性重估一系列先入之见:人类的脆弱性与有限性意义何在?以电脑隐喻人脑是否恰当?数字永生是否值得追求?
04 人论文库:构建数字时代的理论框架
“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通过汉译系列与原创系列,系统引入国际学界前沿人论议题,同时呈现中国学界的自主探索。文库关注人类增强、超人类主义、赛博格、后人类主义和人类世等关键议题。
这些议题为探讨数字时代的“人之为人”提供了具有内在张力的多重参考视角。人类增强力图通过技术工程增强人类各方面能力;超人类主义许诺突破人类现有物种水平;赛博格表达人类与机器的动态共生关系。
后人类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议更新生命概念;人类世警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深刻影响。这些议题方向彼此交汇,正在撼动近代以降的世界观结构及其在“人之为人”上的重大思想遗产。
05 三次道德承诺:历史视野下的人论演进
从历史的长时段视野来看,近代以来针对“人之为人”已经有过两次重大道德承诺。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确立主权原则,自然与自由成为定义“人之为人”的关键,这是第一次道德承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审判与联合国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多边政治秩序的形成,《世界人权宣言》强调人类在尊严与权利上一律平等,将平等置于核心,这是第二次道德承诺。
在当下时代,技术、文化、地缘政治和生态领域的加速裂变并未消解这两次道德承诺的意义,但使其承负巨大的思想压强。我们是否已经接近对这两次承诺进行扩展和更新的前夜?
06 第三次道德承诺:韧性共同体与星球希望
如果有此必要,那么在前两次承诺的基础上,数字时代针对“人之为人”的第三次道德承诺必须能够说明,为什么横跨自然与文化、族群与物种的脆弱人类应该成为一个因彼此相异而彼此依存的韧性共同体。
这个韧性共同体不寻求逃离地球或多行星生存,而是立足于“他们唯一被给予、仍然值得抱有希望的星球上”。技术发展不应导致与地球的疏离,而应增进对这个星球的关怀和责任。
数字时代的人论需要超越人类增强的技术乐观主义和人类灭绝的悲观主义,在承认人类脆弱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差异、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伦理。这既是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回应时代挑战的关键。
当代技术变革的速度远超人文理解的消化能力,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逐每一个新术语,而在于回归到“人之为人”这个永恒而紧迫的问题。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试图搭建的,正是这样一个让我们能够在技术狂潮中保持人类本质思考的理论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