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赋能应急管理:从“人防”到“智防”的变革实践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19
摘要:在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网评引导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深入湖北、山东等基层一线,见证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智能化转型。以AI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力量,正推动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分散作战向一体联动跃升。本文通过多地实践案例,剖析AI如何重塑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模式,让“事前预防更严密、应急处置更高效”成为现实。一、风险预警智能化:从“人防”到“,AI赋能应急管理:从“人防”到“智防”的变革实践

 

在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网评引导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深入湖北、山东等基层一线,见证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智能化转型。以AI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力量,正推动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分散作战向一体联动跃升。本文通过多地实践案例,剖析AI如何重塑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模式,让“事前预防更严密、应急处置更高效”成为现实。

一、风险预警智能化: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

在湖北襄阳,动火作业监管通过“一芯一码一平台”实现革命性变革。电气焊机植入芯片后,作业数据实时上传至“襄安无事”监管平台,AI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推送预警,使传统依赖人工巡查的监管模式升级为全流程智能管控。该平台已覆盖496台班线客车、515台旅游客车和1430台危化品货车,推动襄阳市“两客一危”车辆合规率居全省前列。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在此基础上构建五级监测预警体系,整合“久安”大模型与9类监测手段,形成“空天地人一体化”网络,将5601家高危企业和1.6万处自然灾害风险点纳入监管。通过90亿参数级AI算法,平台能自动分析事故诱因并提出处置建议,自2024年8月上线以来,异常事件闭环处置率达97.2%。

山东济南则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地基传感器、无人机机库和卫星遥感构建智慧监测闭环。其监测预警指挥平台接入12颗红外卫星、7颗雷达卫星,2024年以来累计发现林火48起,实现“秒级感知-精准传递”的主动防控。国家层面,应急管理部建成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整合了30个专业系统,对台风、洪涝等灾害的预警准确率提升至70%,并提供3小时短临预报。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上报风险隐患信息121.6万条,通过AI预警成功避免12万余人受灾。

二、应急处置一体化:数据驱动的高效协同

AI技术打破了应急响应中的信息孤岛。湖北省汇聚气象、水利等17个部门数据,接入50万路视频资源,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企五级的指挥调度数据底座。其平台实现监测-研判-预警-处置-督办-评估闭环管理:一旦发现风险,AI自动生成红、橙、黄、蓝四级预警,并通过系统消息和短信推送至责任人手机;企业需在1小时内反馈处置时限,超时后系统逐级督办,确保风险清零。

物资保障的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强化了应急处置能力。济南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存储36万件物资,可保障4万人紧急安置,其智能化改造后配合AGV无人叉车实现全程自动化输送。在山东滨州,市、县、乡三级建立“区块链”物资数据库,构建10分钟极速保障圈;下洼镇消防站实现“1分钟接警、10分钟到达、15分钟施救”的高效响应。这些实践依托于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与省、市、县三级指挥中心的24小时音视频联通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的指挥网络。

三、技术底座:“久安”大模型的核心支撑

应急管理部开发的“久安”大模型是智能化转型的引擎。该模型通过海量文献、法规和案例训练,具备矿山、防汛等领域的专业认知能力,在总部指挥中实现“秒级指挥”——只需一句话即可调度全国应急力量。在2025年“竹节草”台风防御中,该模型自动编排扫描任务,精准预警城市内涝,改变了传统业务模式。截至2025年10月,模型已完成与DeepSeek满血版的集成,在应急云私有化部署后,进一步提升了知识准确性和逻辑性。

四、未来展望:AI驱动应急管理新生态

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魏平岩指出,AI将成为应急信息化的主战场,通过“久安”大模型应用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未来,随着大模型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应急管理将向更精准的风险预测、更高效的资源调度和更广泛的基层覆盖演进。正如湖北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负责人所言:“数据要素让‘防’变得更加主动”,这一变革正推动中国应急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的历史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