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五部门联手部署“人工智能+医疗卫生”,2027-2030年清晰路线图公布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24
摘要:社区医生有了AI助手,影像诊断实现智能分析,看病流程全面优化,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迎来智能化重塑。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五个部门联合公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五部门联手部署“人工智能+医疗卫生”,2027-2030年清晰路线图公布

 

社区医生有了AI助手,影像诊断实现智能分析,看病流程全面优化,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迎来智能化重塑。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五个部门联合公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份权威文件绘制了我国医疗AI发展的清晰“时间表”:到2027年,将建立一批高质量医疗数据集和临床专科垂直大模型;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AI辅助诊断。

01 两阶段目标:2027年打基础,2030年全覆盖

文件提出了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明确目标。到2027年,我国将建立一批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临床专病专科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

基层诊疗智能辅助、临床专科专病诊疗智能辅助决策和患者就诊智能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应用。

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智能辅助决策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届时,“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完善,建成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02 八大重点应用:从基层医疗到中医药创新

实施意见围绕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科研教学、行业治理和健康产业等八个方向,部署了24项重点任务。

在基层医疗方面,将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能应用,建立基层医生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升基层全科辅助诊断能力。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人工智能将向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疗、处方审核、随访管理等智能应用。

临床诊疗领域,将推广医学影像智能诊断服务,支持省级统筹集约化开展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报告生成等服务。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将从单病种向单个器官多病种发展,提高诊断效率和报告质量。

在中医药创新方面,将构建中医临床专病知识库,支撑建设中医药诊疗大模型,实现中医药辅助临床诊治。同时加强中药全周期智能管理,构建中药材全流程追溯系统。

03 患者服务变革:全流程智能化就医体验

二级及以上医院将为患者提供精准预约分诊导诊、智能预问诊、云陪诊、智能随访等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这些措施将显著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医院将推广床旁智能设备,开展病情监测预警、床旁智能护理等服务。同时推动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机构互认共享,推广移动支付、医保一站式结算等智能服务。

智能转诊服务也将得到加强。省级统筹建立的智能转诊信息系统将根据区域医疗资源分布、科室负载率及患者病情紧急程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及以上医院合理分配转诊资源。

04 安全保障:规范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

实施意见专章明确“规范安全监管”要求,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文件提出优化行业管理和审核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和预警机制,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将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服务对象、产品用途、风险等级制定评估标准和指南。

同时加强对人工智能研发、审评、准入、应用等各环节监管,建立大模型应用评测验证机制,从医疗质量安全、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开展穿透式监管。

05 实施保障:夯实基础与人才培养同步

为夯实应用基础,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医疗数据供给、优化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和标准支撑等五方面措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集约建设国家和省统筹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纵向联通全覆盖,横向联通所有公立和民营医疗卫生机构。

在人才建设方面,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中的布局,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规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

随着五部门联合推出“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实施蓝图,中国医疗体系正迎来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机遇。文件明确了2027年初步建成医疗AI体系,2030年基本实现智能化全覆盖的两步走战略。

未来,医生将拥有更精准的AI助手,患者将享受更便捷的医疗服务,中医药也将借助智能技术焕发新活力,共同构建更加智慧、普惠、安全的医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