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喂养OpenAI:30家万亿Token消耗巨兽揭示AI真实生态

一份泄露的OpenAI顶级客户名单显示,超过30家公司年消耗Token量突破1万亿大关,这些公司每年向OpenAI支付约6000万美元。在这场AI盛宴中,ToB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初创公司则面临被基础设施反噬的双重焦虑。
2025年10月,OpenAI在DevDay大会上泄露的Top100+客户清单显示,超过30家公司每年消耗的Token量突破1万亿。按GPT-5定价计算,这些顶级客户每年为OpenAI创造超过1亿美元收入,单家公司最高年消费可达6000万美元。
1万亿Token的规模相当于20万人一生写作量的总和,或在企业场景中全年无休使用GPT长达9年。这份名单揭示了AI商业化的真实图景:ToB企业占据75%的主导地位,而AI原生初创公司正超越传统企业成为消费主力。
01 巨额消耗背后的商业逻辑
OpenAI的头部客户名单呈现明显的行业聚集特征。AI编程、企业服务、内容生成和垂直专业服务四大领域成为Token消耗的主力军。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将AI深度嵌入核心业务流程,形成难以剥离的基础设施依赖。
消耗量的大小并不直接反映技术水平,而是体现了业务对AI的依赖程度。以AI编程公司Cognition为例,其开发的Devin产品重塑软件工程流程,甚至将AI融入面试环节——候选人需在6-8小时内搭建一套自己的Devin系统。这种深度集成使得AI从“工具”升级为“核心生产力”。
企业服务公司Glean通过100多个SaaS连接器索引企业数据,每次API调用背后是庞大的客户网络。该公司在2025年7月实现170万访问量,增长率达10.7%,其Token消耗随客户规模扩大而呈指数级增长。
02 AI原生公司的崛起与创新
在Top30客户中,AI原生初创企业占比超过传统成熟公司。这些企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将大模型深度嵌入业务和工作流,形成“模型即产品”的商业模式。
语言学习平台Duolingo是典型案例。该公司很早就将AI融入业务,通过GPT-4大规模生成练习题和课程内容,并利用自研算法“Birdbrain”为每位用户动态调整学习难度。2024年推出的Duolingo Max包含200多个AI角色扮演场景,推动其成为Token消耗大户。
通用Agent公司Genspark由前百度高管创建,用户数不足500万却进入OpenAI顶级客户名单,原因在于其深度集成多模型策略。该公司不仅使用OpenAI,还同时调用Claude、Gemini等模型,这种多模型架构虽然增加成本,也提高了服务稳定性。
03 垂直领域AI Agent的突破
法律和医疗等垂直领域的AI应用显示出强大潜力。法律AI助手Harvey在成立两年内实现3000万美元营收,而传统B2B SaaS产品达到100万美元营收平均需要两年时间。
垂直AI Agent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高价值、高复杂度的场景。这些领域任务链条长、反馈闭环短,传统解决方案效率低下。例如,医疗AI公司Abridge专注于医患对话实时转录和临床笔记生成,为医生节省大量文档工作时间。
企业搜索平台Glean展示了下游变现能力。其Work AI平台通过多SaaS连接器理解文档上下文,为知识工作者提供Google式搜索体验。这种深度集成使Glean能将对OpenAI的API调用成本转嫁给企业客户,并保持可观的利润率。
04 ToB主导与C端局限的市场格局
OpenAI客户名单中,ToB和开发者服务公司占比高达75%,而纯C端公司不足15家。这一分布揭示了一个现实:当前AI商业化在主流的场景是企业效率提升,而非消费者娱乐。
企业级应用具有明显优势:付费意愿强、场景明确、价值易衡量。例如,会议工具Read AI通过自动总结会议内容获得超过100万用户,过去12个月活跃用户增幅达720%。健康穿戴企业WHOOP利用AI提供24/7健康指导,将传感器数据转化为个性化建议。
相比之下,C端应用虽用户基数大,但变现能力有限。成功者如Duolingo,其秘诀在于将AI与高频、刚需场景结合,并通过订阅制实现可持续变现。该公司拥有3420万日活用户,其中超过950万为付费订阅者,转化率惊人。
05 初创公司的成本与竞争焦虑
高Token消耗背后是初创公司对OpenAI的双重依赖。AI搜索公司Perplexity 2024年向Anthropic和OpenAI支付800万美元API费用,约占其收入的四分之一。这种成本结构使初创公司面临持续融资压力。
更深层次的焦虑来自业务重合风险。OpenAI推出的AI浏览器直接威胁通用Agent平台的生存空间。正如专家刘震指出,OpenAI将“通用Agent”功能纳入生态,可能导致独立平台重蹈两年前搜索AI应用的覆辙——被ChatGPT的虹吸效应吞噬。
为降低风险,初创公司可参考五个判断标准:是否能提升用户粘性或收入、是否控制更多用户触点、市场规模和频率、算力收益ROI,以及外部依赖可控性。符合这些条件的业务相对安全,反之则面临被平台方替代的风险。
这份客户名单描绘了AI商业化的真实图景:企业服务和垂直应用成为主流,AI原生公司快速崛起。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层忧虑——初创公司既依赖AI基础设施,又恐惧平台方业务扩张。
OpenAI年收入已突破12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三倍。随着AI进一步渗透各行各业,这些头部客户的Token消耗量可能继续攀升,而更多行业将被卷入这场以Token为燃料的产业变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