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工智能

AI时代大学教育的变革与坚守:专访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21
摘要: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2025年,中国大学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指出,AI并非社会科学的“替代者”,而是方法论上的“催化剂”,核心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AI时代大学教育的变革与坚守:专访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2025年,中国大学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指出,AI并非社会科学的“替代者”,而是方法论上的“催化剂”,核心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 澎湃新闻“大学2025”专题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变革展开深入探讨。近日,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教授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阐述了AI时代高校的发展路径。

作为东北地区应用经济学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点,辽宁大学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东北全面振兴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余淼杰是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贸易政策等领域研究。自担任校长以来,他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办学模式创新。

01 AI是社科研究的“催化剂”,而非“替代者”

谈及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影响,余淼杰认为,AI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对现实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AI+”为代表的模式已深入生活各方面,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从教育角度,余淼杰指出要让师生具备研究AI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能力。面对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教师应深入实地调研,基于案例进行归纳总结。AI的发展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新视角与平台,是助力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具体体现。

面对当前“AI可能取代部分社科领域基础研究工作”的讨论,余淼杰强调,“文科无用论”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工具,如同化学催化剂,它并非要取代文科,而是提供支持。

余淼杰用“术与道”的辩证关系阐释AI与社科的关系:人工智能是提升效率的“术”,而社会科学提供指导实践的思想与“道”,二者绝非替代而是互补。AI能高效总结过往文献、处理海量数据,但它无法创造新观点、新思想。

02 辽宁大学的比较优势与转型路径

将“比较优势”这一经济学概念应用于高校发展,余淼杰指出辽宁大学的比较优势首先在于“综合性+特色学科”的双重属性。作为省属“双一流”高校,辽宁大学覆盖全学科门类,文科底蕴深厚。

尤为重要的是,辽宁大学的经济学,特别是应用经济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双一流”学科。过去三年,该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显著进步。

这一优势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人才引育方面,辽大培育了国际经济学会会士和全职引进了外籍计量经济学会会士;科研方面,过去三年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6篇;智库价值方面,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央与地方政府采纳,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AI时代,辽宁大学的竞争力构建围绕这一优势展开。依托应用经济学的核心地位,学校引导师生立足“AI+新经济”背景,研究数字经济、新国际经贸规则等前沿领域,让传统优势学科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03 “破立并举”的学科改革策略

作为辽宁省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辽宁大学的发展战略与东北全面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余淼杰表示,辽宁大学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东北全面振兴相匹配,特别是在推进对外开放、助力辽宁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着力。

在“学科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平衡上,辽宁大学坚持 “破立并举” 的策略:一方面,坚决停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实现“优质本科扩容”——去年扩招600余人后,招生分数不降反升,经济学进入全国A类行列,纪检监察学科更是获评A+。

另一方面,学校大力推进新文科与新工科、新理科融合,积极设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国际经贸规则、网络安全等新兴专业,并建立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从而留住本地人才。

辽宁大学还通过拓展国际合作增强竞争力。学校已与170多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名校开展了实质性的学位合作项目,让学科优势进一步辐射至国际。

04 应对就业挑战: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格局

面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辽宁大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与全国各地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并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设立城市研究院,引导学生研究真实问题和真实世界。

同时,学校已在北京设立研究院,并计划在北上广深等地拓展,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视野与格局。目标是让学生具备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贡献社会。

余淼杰强调,学校始终指导学生不能将视野局限于辽宁一省,要以 “胸怀天下” 的格局看待就业与发展,让学生既能服务区域振兴,也能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找到定位。

这一就业指导思路与辽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在AI时代,辽大培养的毕业生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应用先进技术:用AI等工具提升效率、拓展视野,但最终要回归“独立判断、创新思考”的本质。

05 AI时代的大学教育:多元高校的差异化路径

辽宁大学的探索只是中国高校应对AI时代的一个缩影。除辽宁大学外,多所高校也在积极探索AI时代的教育变革路径。

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建议年轻人每天投入4小时以上的时间与AI互动,以适应和训练AI。他认为,应对AI时代需要掌握三个最核心的技能:问问题的能力;甄别答案的能力;如何具有意义感和美感。

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院士指出,数学+人工智能是湾大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做研究不是赶时髦,对新型高校来说,关键是如何做好自己选定的学科方向。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表示,文科的价值不在于直接创造GDP,而在于守护人类文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未来的教育中,文科、理科、工科等的传统专业划分将不断模糊乃至消失,教育将成为一个更加全方位和全领域之事。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则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永远属于少数人。绝大多数人,无论怎么努力,都竞争不过AI的。中等以及以下的大学,与其努力提高专业性与创新水平,不如强调通识性与适应能力,培养有专业知识、文化修养、艺术趣味,能思考、善交流、身心健康的大写的“人”。

06 未来展望:AI作为通识课程的发展趋势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认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数学等课程的发展路径很像,未来可能成为通识类课程。现在即使是中文系也得学数学,哲学系也得学计算机,将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变成通识类课程。

人工智能教育正从专业课程向通识课程转变。随着AI技术不断渗透各行各业,对AI基础知识的掌握将成为每个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这种趋势促使高校重新思考课程设置,推动AI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学科调整方面,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文科缩招应更有针对性。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忆粟表示,他支持文科缩招,但缩招更应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顶尖院校有必要保持适度规模的精英化文科教育,但中底部高校须直面现实:当文凭溢价消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必须转型。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牛新春指出,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人才培养都必须回应高技能、复合技能培养这个诉求,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把育人的重点从知识传授真正转移到能力和素养的培育。

面对AI浪潮,中国大学正从各自定位出发探索特色路径。辽宁大学等高校在发挥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则瞄准前沿领域,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

正如余淼杰所言,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能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判断力、提出创新思想的人才,始终是社会需求的核心。